1700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的妻弟、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病重,命在旦夕。虽然亲人的病重通常并非好消息,但情况特殊。卡洛斯二世没有子嗣,而且在去世前他已经立下遗嘱,指定法国国王的孙子、波旁王朝的公爵腓力继承西班牙王位。尽管西班牙的国力早已不复辉煌,路易十四依然兴奋不已。毕竟,能得到西班牙的控制权,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于是,卡洛斯二世刚刚去世,路易十四便立即宣布腓力为西班牙国王,称他为腓力五世。
路易十四幻想着未来法国和西班牙的合并,形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帝国。然而,欧洲其他国家显然不会坐视不理,尤其是英国和荷兰。当时,欧洲的各个国家相对独立,实力大致平衡,但如果法国与西班牙联合,其他国家的利益将受到极大威胁。更何况,法英两国长时间的敌对关系让英国怎能容忍法国在欧洲的强势崛起。虽然腓力继位是卡洛斯二世临终时的安排,但仍有余地进行干预。毕竟,欧洲王室关系错综复杂,诸多王族都有亲戚关系。除了腓力之外,卡洛斯二世的侄子——奥地利的查理大公,也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查理大公和西班牙王室同为哈布斯堡家族,而腓力则是波旁王朝的代表,显然后者的继承权较为“名正言顺”。
因此,神圣罗马帝国、英国和荷兰迅速组成了反法同盟,支持查理大公继位。很快,战火在神圣罗马帝国及英荷阵营的推动下点燃,葡萄牙和普鲁士等国也纷纷加入了反法阵营。这场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直至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去世,由他的弟弟——查理大公继位。查理大公继位后,他继承西班牙王位的合理性大大降低,相关国家意识到继续作战只会耗尽国力。最终,英国、法国等国在1713年签订了《乌德勒支和约》,承认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规定他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条约签订后,英法两国皆大欢喜,但西班牙却深感痛苦,因为根据和约,直布罗陀和梅诺卡岛被割让给了英国。
直布罗陀的割让对于西班牙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原因就在于这片土地的战略重要性。直布罗陀海峡连接地中海与大西洋,被誉为“地中海的咽喉”,其经济和军事地位无与伦比。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地中海是欧洲最重要的贸易区,而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连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直布罗陀海峡显得更加关键,谁掌握了它,谁就能控制这一地区的航运和贸易路线。
直布罗陀的战略地位从历史上就显现无疑。早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就曾试图通过直布罗陀扩展他们的宗教和文化,直布罗陀的名字也源自阿拉伯语,意为“山峦”。尽管西班牙在十四世纪重新收复了这片土地,但当地的血缘和宗教已被彻底融合。进入16世纪,西班牙凭借美洲的丰厚殖民资源,成为了海上霸主。大量黄金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运回西班牙,西班牙王室过上了奢华的生活。那时,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曾豪言:“西班牙的国土上,太阳永不落下”,足见西班牙的国力之盛。
然而,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并非仅为展示国力而存在,而是为了保护商船免受英法海盗的袭击。在海盗猖獗的年代,英国也逐渐走上了殖民之路,并且对海盗的行为采取了宽容态度,甚至为他们颁发奖章。英西之间因此爆发了数次战争,最终英荷联军战胜西班牙,西班牙从此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直至18世纪的王位之争后,失去直布罗陀的西班牙再也无法与英国抗衡。
英国占领直布罗陀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这个小小的半岛成为英国进入地中海的跳板。英国的着眼点并非仅仅是经济利益,更在于其军事战略地位。英国在这里建立了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甚至鼓励民众移居直布罗陀,逐渐将其打造成军事重镇。时光荏苒,直布罗陀逐渐成为一个“西英混血”的地方,居民们既讲西班牙语,又讲英语,甚至形成了特有的直布罗陀语。街头随处可见中英双语的标识,西班牙文化和英国习惯交织,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尽管西班牙从未停止争取直布罗陀的努力,尤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西班牙曾支持北美反英战争,并联合法国围攻直布罗陀,但这座坚固的军事要塞经受住了三年的围攻。西班牙无奈放手,甚至在此次围攻中流传下一个笑话:西班牙曾试图偷偷攀登直布罗陀的巨岩偷袭英军,结果却被岩上的猴子发现,导致英军早早警觉。后来人们笑称,直布罗陀上的猴子不再出没时,便是英国人离开之时。
新中国成立后,西班牙无法与英国抗衡,直布罗陀继续被英国占领。二战后,西班牙曾加大对直布罗陀的干涉,甚至在1963年联合国非殖民化委员会讨论直布罗陀问题时,惊讶地发现大部分直布罗陀人选择坚决拒绝归属西班牙。最终的公投结果令人震惊,12138票对44票,西班牙的失望无可言表。西班牙随即封锁了与直布罗陀的边境,并对其进行经济制裁,但英国则通过直升机提供物资,撒切尔上台后更赋予所有直布罗陀人英国国籍,直布罗陀与英国的联系愈加紧密。
如今,西班牙想要夺回直布罗陀几乎是不可能的。直布罗陀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国家实力的重要性。西班牙应明白,曾在战场上失去的东西,谈判桌上更难重新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