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代湖南省常宁的名人,总离不开这四位人物:段献生、唐训方、王良弼和李孝经。
唐训方,作为湘军的一员将领,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还曾担任湖北、安徽巡抚。退役后,他回到了家乡,积极投入家乡建设,修建了培元塔,并在双蹲书院讲学,组织了《同治常宁县志》的修撰工作。
王良弼,进士出身,是常宁的最后一位翰林。退役后,他回到常宁,修建了崇文塔,并担任双蹲书院的教师,致力于培养常宁的才俊。然而,他所修建的崇文塔,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如今塔基仍然屹立,见证着过去的辉煌。
李孝经来自常宁回水湾,是一位举人。他曾因功两次被朝廷任命为广西知县和直隶州知州,但都婉拒了这些官职,专心致力于双蹲书院的讲学与育人工作。李孝经的一大功绩是在乱世中组织地方团练,保卫家园,安抚百姓。他在双蹲书院担任山长长达十多年,是任期最长的人,主编了《同治常宁县志》等重要文献。
而今天,我要讲的就是段献生。段献生,原名段獻生,由于“獻”字在许多人眼中较为陌生,所以常常被误写作“段献生”。他出生于常宁市三角塘镇的瑶塘乡朱田村,是清代常宁七进士之一。段献生自幼聪慧,博学多才,被乡里人称为“文曲星下凡”。至今,他的故事和美谈依然在当地流传。
段献生虽高登进士,却因其一生清正廉洁、为民请命,并且不愿巴结上司,最终只做过福建上杭县和广东新安县的知县等小官。广东深圳市最早名为宝安县,后因“新安县”这一名称在国内已有多个使用,才改为今天的“深圳”。自从实行郡县制以来,做过县令的人数成千上万,但像段献生这样,在百年后仍然为人铭记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段献生在福建上杭县任知县期间,极为敬重王阳明的品德和功绩。为了纪念王阳明并传承其儒家思想,他在清康熙五十七年重建了阳明书院,并将其改为义学,成为城乡学子的读书场所。这不仅是为了弘扬尊儒兴教的精神,更是为了培养当地人才。然而,由于性格过于直率,段献生得罪了汀州府的吴大人,仅仅上任不到十个月,便被罢职为民。但幸运的是,审理此案的抚军陈清端大人审明真相,为段献生平反,随后将其任命为广东新安县知县。
到新安县后,段献生开展了多项利民举措,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第一,他采取了减免田赋的政策,帮助百姓休养生息。新安县地处沿海,长期受海盗侵扰,百姓生活困苦。段献生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并尽力向上级争取减免鱼租、田租等不合理的税负。他为百姓争取到的税负减免,让当地民众得以安居乐业。
第二,他创立了文冈书院。新安县自明朝万历年间设县后,一直没有自己的书院。尽管康熙年间建有“宝安书院”,但由于海盗猖獗,许多学子不敢前往。段献生为了解决学子求学难的问题,便发起筹建了文冈书院。书院位于南头城内西南的五通街,建筑规模宏大,借助当地乡绅廖九我和刘壮华的捐赠,书院的办学资金得到了保障,逐步成为新安县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机构。
第三,他宽政简刑,礼贤下士。在新安县任职期间,段献生作风亲民,广开言路,善听取百姓意见。他反对繁文缛节,实施简政放权,宽政待民,严格要求自己,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但由于其过于刚直,得罪了不少上级,最终他在新安县仅任职了一年多便被免职。尽管任期短暂,他却被民众尊称为“岭南第一憨直县令”,并且当他离任时,百姓纷纷泪目,深感不舍。
回到常宁后,段献生依旧从事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人才。他编写了《雍正常宁县志》,并写下了《塔山记》等诗文,传承家乡的历史文化。他一生虽然官职不高,但却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