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心情极为沉重,他百思不得其解,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在他掌权期间,他曾将曹魏的覆灭视为前车之鉴,登基之初便对晋朝的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力图打造一个强大稳定的国家。然而,现实并未如他所愿,晋朝不仅没有实现国富民强,反而陷入了混乱与无序,局面一片紊乱。
这时的朝廷,皇后身份名存实亡,臣子们也形同虚设,面对外敌毫无抵抗力,甚至连基本的防御都做不到。晋武帝的在天之灵若能察觉此情此景,必定难以安宁——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亲手打造的江山会走到如此地步。
其实,晋朝的混乱根源正是晋武帝司马炎当初设计的制度隐患。司马炎原以为自己构建的这套制度固若金汤,能够让子孙后代统治千秋万代,然而贾南风抓住了制度的漏洞,彻底颠覆了司马炎的心血成果,将晋朝拖入了分裂与混战的深渊。
那么,司马炎到底改造了怎样的制度呢?许多人对“封建”二字存在误解,封建其实是指“封邦建国”,是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形式。在西周时期,诸侯国通过在边界挖沟种树,划定疆界,这才是“封建”一词的最初含义,实际上就是西周的分封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西周的封建制,改用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彻底取消拥有实权的诸侯王,所有官员皆由皇帝直接任命,对中央负责。汉朝沿用郡县制,不过早期刘邦采取了郡国并行制,既有郡县也有诸侯国。
郡国并行制并未带来安定,反而引发频繁的诸侯王叛乱,无论是同姓王还是异姓王,纷纷起兵造反。从汉高祖到汉武帝几代皇帝,几乎都耗费心力应对诸侯的叛变。
即便如此,汉朝历经近百年努力,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四代帝王的辛勤治理下,才逐渐化解了这些隐患,彻底废除了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制。汉朝虽仍有封王封侯,但这都是无实权的荣誉头衔。
当然,历史中也有例外,比如东汉末年的曹操,他被封为魏公和魏王,这些封号是真实的封地和实权。结果是,他的后代废汉自立,建立了曹魏政权。
曹丕即位称帝后,明确限制诸侯王的权力,封号仅是虚名,没有土地,没有臣民,更无实权。他们不能自行用兵,不能拥有自己的朝廷,甚至无权参与朝政。
这种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诸侯王虽有名无实,变成了形同“花瓶”的统治者。和平时期尚可,但魏晋动荡,诸侯王无力助朝廷应对外患,令皇权孤立无援。
司马家篡魏时,那些分封的诸侯王毫无用武之地,既无兵权,也无法参政,只能坐视局势恶化。
司马炎深刻吸取了魏国灭亡的教训,设计了一套新的分封标准,试图平衡皇室与诸侯的权力。他封了27位皇族为王,每个王国均设有军队,但兵力严格限制:大国三军,最多5000人;次国两军,最多3000人;小国一军,最多1500人。诸侯王被允许入朝参政,辅助皇帝治理国家。
与此同时,异姓贵族被封为公侯,同样有一定实权管理领地。司马炎认为,这样既能保障王公贵族的利益,使其不致威胁中央,同时也能激励他们为朝廷效忠,共同守护国家。
司马炎为自己的制度感到自豪,坚信自己找到了一个既避免汉初郡国叛乱,又防止魏国皇室衰落的平衡点,可以让子孙后代稳固统治。
不仅如此,司马炎还考虑到皇族与“士家大族”的利益冲突。那些世家大族在民间声望极高,舆论力量强大,皇帝不能轻易对他们动手。若无法拉拢他们,反而会成为朝廷的隐患。
为此,司马炎采取了联姻策略,迎娶杨骏的女儿入宫。杨骏一家出自名门望族华阴杨氏,祖上有东汉名臣杨震,门第显赫。司马炎希望通过婚姻将这些士族纳入皇室阵营,使他们成为朝廷的重要支柱,从而巩固统治。
司马炎限制诸侯王权力,允许他们拥有一定兵力,却不足以威胁中央,同时用联姻方式拉拢士族,这一制度在当时看似高明而周全。
然而,他毕生的自豪最终变成了祸根。司马炎去世后仅一年,晋朝危机便集中爆发,持续了十六年。这场危机既有朝政权力斗争,也有皇族内斗,导致西晋政权衰落,接连引发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晋武帝的美梦彻底破碎。
令人痛心的是,晋朝的灾难并非完全由诸侯王引起,罪魁祸首是一个女人,她精准地抓住了司马炎制度的漏洞,将晋朝拖入无底深渊,给司马家带来了灭顶之灾。
她便是贾南风,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出身显赫,是司马家重臣贾允和郭槐的女儿,自小含着金汤匙,几乎命定为皇后。
但她的性格与父母一样阴险狡诈且霸道多疑。若她的丈夫是汉高祖或汉武帝那样的英明帝王,也许还能管教她;可惜晋惠帝仁慈宽厚,却近乎软弱无能,甚至带有智力障碍,这让贾南风得以横行朝野。
她频频干预朝政,指手画脚,权倾朝野。虽然杨骏太傅掌控朝政,但贾南风善于算计,乘虚而入,渐渐掌握大权。
司马炎当初联姻杨家稳固统治,实则未治本。杨家非皇室,却在司马炎死后控制朝政,引发皇族不满。贾南风巧妙利用这种矛盾,借机扩大自己势力。
晋惠帝继位次年,贾南风便策划将司马炎第五子楚王司马玮和汝南王司马亮召入朝中,煽动两人与杨骏对立。司马玮立即手刃杨骏,废黜杨太后,司马亮胆怯未参与。
事后,贾南风挑拨司马亮与司马玮关系,借机除掉两个劲敌,自己实际掌握了朝政大权。
然而,贾南风虽擅权谋,却难以镇压司马家族内部的阴谋家和野心家。她不仅容貌平凡,且生活放荡,纵欲过度,激起朝野与民间广泛不满。
九年后,贾南风被权谋者废黜皇后之位,不久遭杀害,结束了这段血腥权力游戏。她双手沾满司马家族鲜血,最终也遭报应。
贾南风死后,王侯间的争斗并未平息。随后的“八王之乱”正是由赵王司马伦挑起。司马伦原是贾南风的亲信,但久居幕后,逐渐野心勃勃,想亲自掌权。
贾南风对司马伦依然信任,采纳他的建议,企图废除太子司马遹,因担心太子难以控制。
在司马伦怂恿下,贾南风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废太子为庶人,随后司马遹被暗杀。
贾南风以为如此可以巩固权力,却不料成了司马伦手中的工具。
司马遹死后不久,司马伦借复仇名义起兵,进入皇宫废黜贾南风,甚至废黜晋惠帝,自立为帝。
此举激起司马家族内其他成员强烈反弹。大家皆为司马后裔,谁也不甘心被他人篡位。争斗一触即发。
最先反抗的是齐王司马冏,紧接着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等人纷纷起兵响应,最终司马伦兵败被杀,晋惠帝复位。
不过,晋惠帝只是傀儡,实权落在齐王司马冏手中。
有趣的是,司马冏原也是司马伦的党羽,甚至参与了废贾南风的行动。权力争斗如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层层算计,永无真正的朋友。
司马冏执政不久便被长沙王司马乂杀害,随即司马乂也未能安身,被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联手讨伐,最终在京城被捕并杀害。
幕后操控者是东海王司马越,八王之乱的最后胜者。
至此,昔日的楚王司马玮、汝南王司马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相继被杀,剩余的权力斗争落在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和东海王司马越三人之间,明争暗斗,最终司马越胜出。
司马越掌权后拥立晋武帝第25子司马炽为晋怀帝,但和平并未持久。五年后,司马越去世,洛阳被外敌围困,晋怀帝被俘。两年后,太子司马懿在长安称帝,但三年后因外患投降,西晋宣告灭亡。
西晋灭亡过程中,“永嘉之乱”使大量司马家皇族被杀戮殆尽,刘聪等势力几乎将司马族彻底灭绝。
从司马炎篡魏至西晋覆灭,历时五十一年,其中八王之乱就长达十五年。与其说西晋亡于外患,不如说是自家内乱。
晋朝覆灭后,司马家族虽于江南建立东晋政权,但北方却进入了五胡十六国的动荡时代,历史格局再度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