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曹丕顺利接过汉献帝的禅让,准备登基为帝。根据古老的惯例,登基大典上,传国玉玺作为象征正统的关键物品不可或缺,而这枚玉玺自古由皇后曹节保管。于是,曹丕派人前去向她索要。然而,曹皇后尽管与曹丕是亲兄妹,但对于兄长即位的事情却心生反感,她坚决不肯交出玉玺。
登基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就绪,唯一缺少的就是这枚玉玺。曹丕无奈,只得一次次派人前去恳求。然而,曹皇后始终没有松口,直到她最终意识到东汉的气运已尽,玉玺再怎么留,江山也无法挽回。她心情复杂,带着痛苦与无奈,把玉玺重重地摔在地上,泪流满面地说:“老天不会保佑你们的!” 这或许是她最后的反抗,也是她的无力感。
曹节,作为曹操的二女儿,又是如何从一个宫中女子成为汉献帝的皇后的呢?而当汉献帝禅让之后,她和皇帝又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
一、第一任皇后伏寿
曹节的姐姐伏寿入宫时,恰逢汉献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伏寿的父亲伏完是中散大夫,母亲是阳安长公主,汉桓帝的长女。伏寿在宫中地位较早,早在董卓挟持汉献帝迁往长安的190年,伏寿就已被封为贵人。到195年,汉献帝正式立伏寿为皇后。
然而,尽管地位显赫,伏寿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汉献帝被各方军阀挟持后,伏寿也未曾享过安稳日子。汉献帝东归洛阳时,伏寿和宫中的其他嫔妃不得不步行跟随,连最基本的车乘都没有,途中她们的情况堪称悲惨。途中,伏寿抱着几匹布料,护送的将领董承竟以刀威胁她交出这些布料。为此,几名随行侍者被斩杀,血迹洒满了伏寿的衣裙,而那些布料也被夺走。
长途跋涉的旅途如此艰难,等待她们的并非解脱,而是更为悲惨的境遇。当时,董卓西迁时焚毁了皇宫,而多年来,洛阳的宫殿一直未曾修复,四处断壁残垣,杂草丛生,伏寿等人只能在这些废墟中栖身,勉强靠野生稻谷度日。这个艰难困苦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曹操的到来。
尽管在曹操的帮助下,伏寿等人暂时得以温饱,但他们的尊严却始终受到压迫。身边的侍卫和宫人全是曹操的亲信,曹操掌握着一切权力,甚至连汉献帝的尊严也荡然无存。
二、伏完的软弱
汉献帝并不甘心自己与伏寿陷入这样的困境,于是秘密下诏,命董承设计除掉曹操。然而,这一谋划很快泄露,董承和他的家族都遭到曹操的惩处。董承的女儿,此时怀有身孕,虽然汉献帝极力请求曹操放她一马,但曹操并不理会,执意斩草除根。
看着这一切发生,伏皇后内心充满了恐惧。她深知,若要恢复汉献帝的尊严,确保后宫的安全,唯有除掉曹操一人。她不能依赖其他人,只能向她的父亲——伏完求助。伏完此时是中散大夫,虽然地位显赫,但在面临曹操的强权时,却显得异常软弱。
伏寿写信给父亲,向他诉说曹操如何逼迫后宫妃嫔的种种,恳求父亲采取行动。然而,伏完并没有回应。他是一个温文尔雅、毫无野心的人,面对时局的风云变幻,他选择了避开,选择了“不惹事”的态度。这种态度或许能在和平时期保全自身,但在这个乱世中,尤其是面对曹操这样的强者时,这样的姿态无疑是致命的。
三、伏寿的结局
伏完的软弱直接影响了伏寿的命运。伏寿很清楚,自己的父亲并不会有所作为,然而她也没有别的选择。她只能继续求助于他,但最终她也没有等来任何转机。公元210年,伏完去世,伏寿的希望彻底破灭。四年后,伏寿当初写给父亲的信不知怎么泄露了出去,曹操得知后怒不可遏,随即逼迫汉献帝废除伏寿为皇后。
曹操前往宫中,假意关切地对汉献帝说:“伏寿入宫时身份卑微,至今已为皇后二十多年。她无美貌,又没有贤德,只知嫉妒害人,怎能承天命,奉祖宗?”曹操命令将伏皇后从宫中拉出,强行送往别处。
伏寿哭泣着走到汉献帝面前,问道:“我还有活命的机会吗?”汉献帝无奈地叹息:“我都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伏寿最终被幽禁在掖庭暴室,孤独终老。
四、汉献帝的第二位皇后
在伏寿被废除之后,曹操通过自己的女儿们进一步巩固了与汉献帝的关系。公元213年,曹操的三位女儿进入宫中,分别封为贵人。214年,曹节被立为皇后,这一任命无疑是曹操权力的象征。
此时,曹操已经掌控了魏国的绝对权力,虽然名义上是汉献帝的臣子,实则他的权力已经超越了汉献帝。曹节的登基虽是形式上的,但在曹操的手中,汉献帝的权威已不复存在。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了魏王的位置。同年,曹丕正式接受汉献帝的禅让,称帝为魏文帝。而汉献帝,则被封为山阳公,过上了远离政治漩涡的生活。曹节也由皇后转为山阳公夫人。两人定居山阳,过着平静的生活,偶尔一起采药救人,被当地百姓称为“龙凤医家”。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远离宫廷的权谋争斗,做一对普通的逍遥医者,反而是一种安宁。
后记:
曹丕即位后,不仅保住了刘协的生命,还为他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生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王朝的更替,正如那些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无数小波澜,最终只有时间能够平静一切。
---
以上参考了《后汉书·皇后纪》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