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绝大多数党史专家认为,毛泽东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他成功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1935年6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与张国焘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在胜利会师。对毛泽东及其中央领导团队来说,这次会合标志着红军的处境有望得到极大改善,革命前景有了新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这一举措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风头愈演愈烈,毛泽东甚至曾形容,面对张国焘的威胁时,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在两军会师之前,张国焘曾全力支持中央领导的行动,并表示要按照中央的指示行事。他不仅督促红四方面军向川西进军,甚至放弃了川陕苏区的控制,积极提供支援,组织衣物和粮食援助中央红军。正因如此,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才希望与张国焘的部队会合。然而,当两军会师,张国焘亲眼看到中央红军的真实情况时,一切发生了剧变。原本以为红军有着二三十万兵力的张国焘,看到中央红军领导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才发现实际兵力不过一万余人,且武器几乎消耗殆尽。此时,他的野心突然膨胀——凭借着自己手中八万多精兵,他为何要听从这支濒临困境的红军呢?为什么不直接取而代之,掌控中央?
这份膨胀的野心从第二天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便显露无遗,张国焘在会议中开始公开提出反对意见,并暗示自己将寻求更多权力。面对这种态势,毛泽东显现出非凡的冷静和智慧,他意识到,只有让张国焘的野心暴露得更加彻底,才能够更好地揭示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并促使更多的人警觉,从而更有效地团结起力量来对抗分裂主义。这是毛泽东成熟的第一个标志——让问题暴露得更为彻底,才能让每个人看到潜在的威胁,并统一行动应对。
张国焘的权力欲望从此变得愈发肆无忌惮,他频频制造麻烦,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扰乱中央的统一指挥。1935年6月26日,在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必须攻打松潘的决定,而张国焘在会中立即表示反对,并声称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尚未解决,拒绝执行命令。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战机的错失,胡宗南趁机封锁了松潘,迫使毛泽东不得不带领红军冒险穿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大草地北上。如果毛泽东当时没有及时决定改道,红军很可能会陷入胡宗南的重围,后果不堪设想。毛泽东在这次决策中展现出的果敢和智慧,是他破解张国焘“魔”法的第一个举措。
此外,张国焘不断要求中央赋予自己更多的权力,尤其是军委主席的位置,他最忌惮的正是毛泽东。因此,他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试图将毛泽东排挤出军委核心。对此,毛泽东的回应是坚决不让出朱德的军委主席位置,而是提议让张国焘接任周恩来的红军总政委。这一策略既避免了张国焘对中央红军和党中央的严重威胁,又保证了毛泽东在军事和政治上的主导地位,成功破解了张国焘的权力挑战。
当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合并后,张国焘依然坚持南下路线,并多次要求徐向前和陈昌浩等人支持自己的南下计划。最严重的一次,张国焘甚至秘密指令陈昌浩挟持毛泽东及党中央,试图通过军事行动夺取党中央的控制权。危急时刻,叶剑英通过情报迅速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迅速做出决策,率红一、红三军团于9月10日凌晨脱离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这一果断行动不仅打破了张国焘的阴谋,也成功避免了党中央陷入困境,彰显了毛泽东应对危机的成熟。
毛泽东能够识别和破解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巧妙手段,正是因为他看问题不仅仅停留在眼前的困境,而是具有长远的眼光。早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便展现了这种远见,当时他并没有顺理成章地接替博古的职务,也没有急于担任党的总书记。此举为日后对抗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奠定了基础。若毛泽东当时成为军事最高指挥和党的总书记,张国焘可能会利用这一点,通过挑拨离间将毛泽东推上危险的境地。然而,毛泽东选择让张闻天继续担任党的总书记,这一决定在后来的斗争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彭德怀所说,毛泽东的远见为后续团结红四方面军打下了基础。
最终,毛泽东不仅成功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还在整个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和智慧。他深知,虽张国焘能够一时得势,但只要团结一致,最终定能将其化解。这一系列决策和行动标志着毛泽东真正成熟,他不仅打破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阴谋,也为未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更加稳固的基础。
参考资料:
- 《为什么是毛泽东?》光明日报出版社
- 《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 《雄才大略的统帅》 中共党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