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改写一遍,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自咸丰三年太平天国在天京正式定都后,基本形成了与清朝政府各据一方、隔江而治的局面。此时,双方激烈对峙,战火连绵不断,然而在这场内战的旁边,却有一股势力一直在观望,他们随时可能站队加入其中一方,这股力量便是当时活跃于中国的各国列强。
从整体形势来看,无论列强最终是支持天京政权还是清廷,都能在战争的走向中发挥关键性的影响。然而在对峙的初期,这些外国势力的态度并不明确,甚至曾积极尝试与天京政权展开沟通和谈判。遗憾的是,洪秀全未能把握住这难得的机遇,若能成功联络,或许中国历史将因此改写,局势也会截然不同。
在这一时期,所谓的列强主要指的是英国、法国和美国三个国家。德国和俄罗斯则因国内陷入战争,无暇顾及中国的纷争。英国在其中尤为重要,起到了绝对主导的作用。
英国作为列强中的老大,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就取得了在中国的贸易特权。对他们来说,只要鸦片贸易能顺畅进行并带来丰厚利润,其他方面的意识形态差异并不构成实质性冲突。
咸丰三年,太平军浩浩荡荡地从长江上游涌来,不久定都于天京。江苏巡抚府多次请求英国出兵援助清廷,但当时英国的军事重心并不在中国,而是在策划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地区的战争。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外交方面经验丰富,深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意味着清政府已失去长江以南的实际控制权。大清皇帝能否保住江山依旧扑朔迷离。
如果英国此时选择军事干预支持清廷,未来太平天国若掌握全国政权,极可能会反目无情地取消英国既得的利益,甚至清算之前的各种协议。因此,英国权衡后觉得出兵清廷风险过大,不划算。
虽然英国与清朝之间不存在根本的意识形态对立,但如果能与天京政权在意识形态上产生某种共鸣,无疑将更为有利。正巧洪秀全打着“上帝”的旗号号召民众,企图以宗教理念救赎天下苍生,这使得英国对天京政权抱有一丝好感。
作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希望看到中国出现一个同样信仰基督教的新兴政权,这将极大地符合英国的利益和文化认同。
然而,英国人未曾料到的是,洪秀全所谓的“上帝教”实际上是对基督教的极其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他对宗教教义的掌握非常有限,属于半吊子水平。只要稍加接触,便能暴露其漏洞。为此,英国派遣了一位名叫文翰的代表前往天京,试图从中得到理想的合作答案。
文翰抵达天京后,惊讶地发现洪秀全竟然将英国视为天国的藩属国,要求奉天国为正统政权,每年向其进贡。此情此景,仿佛是乾隆皇帝时代的马戛尔尼使团重演,天王洪秀全成了新的“乾隆爷”。
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惊的,文翰与天京的高层多有接触,发现他们对基督教的理解极其浅薄,言辞胡乱,甚至有人问他:“圣母玛利亚是不是有个妹妹?那妹妹能否嫁给天王?”作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文翰内心极为愤怒,他断定洪秀全是一个离经叛道、亵渎教义的异端,与正统天主教毫无关联。
看到英国与天京积极互动,法国也在不久后派遣公使布尔布隆访问天京。尽管布尔布隆乘坐的巡洋舰靠近天京时遭遇炮火警告,但最终仍成功会见洪秀全。
然而,两人的会谈显然并不融洽。洪秀全明确下达谕旨,强调法国与英国一样,都是天王的藩属,只要每年准时进贡,就不会受到天国的刁难。
布尔布隆在天京逗留数日,期间也走访街头,初步了解了太平天国的状况。访问结束后,他与文翰达成类似的结论:太平天国政权极不可靠,甚至比清政府还要落后。
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宗教色彩相对淡薄,更注重实际利益。在法国公使访问后,美国派遣公使马利沙访问天京,考察结果同样令人失望。马利沙向华盛顿政府呈送报告,建议美国应优先维护中国的统一与稳定,避免无政府状态,否则中国将沦为欧洲列强的战利品,美国将无法分得一杯羹。因此,美国决定暂时保持观望态度。
这三国使节先后访问天京,却无一获益,且每次接触后,天王洪秀全都会下达“上谕”,让三国代表难以应对,疲于奔命。
列强很快看清洪秀全的真面目,认为其无足轻重且难以信赖。退一步说,即使太平天国成功推翻清政府,洪秀全也绝不会承认列强与清朝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因此,自太平天国中后期起,列强逐渐转向支持清政府。
不过,洪秀全对列强仍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太平军分散了清军的兵力,特别是清军大举南下,导致北方防线空虚。英国和法国便抓住这一时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并非一支由上层精英严格指挥的军队,这种体制上的不足导致其局限性明显。如果洪秀全和杨秀清等高层领导能够巧妙利用清廷与列强之间的矛盾,灵活求存,甚至借力发展,推翻清王朝并非没有可能。
---
改写完毕,保持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和描述,整体字数也基本相当。你觉得怎么样?要不要我帮你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