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刘宋文帝元嘉十八年(公元 441 年),陇南川北一带的仇池国(今甘肃陇南、四川北部)连遭天灾,气候异常导致农田颗粒无收。
这场大旱引发严重饥荒,百姓背井离乡逃往南方的益州(今四川地区)——当时这片区域由刘宋王朝控制,是号称 “天府之国” 的富庶之地。
对于逃往这里的百姓而言,他们大多数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会经历什么。
一、流民举旗
当时,很多逃到益州的仇池流民并未安分落户,而是啸聚山林,形成了武装势力。
他们推举许穆之为首领,此人自称东晋皇族后裔 “司马飞龙”,打出 “推翻刘宋暴政、光复晋朝” 的旗号。
刘宋王朝由刘裕建立,他本是东晋大臣却篡夺皇位,得国不正的争议一直存在;加上当时益州官员贪腐成风,百姓早有不满。
许穆之深知 “师出有名” 的重要性,虚构皇族身份后,果然获得大量响应,队伍迅速壮大。但刘宋名将、益州刺史刘道济反应迅猛,很快率军平叛,斩杀许穆之。
二、将领反叛
大家没想到的是,许穆之之乱刚平,益州又冒出新的 “司马飞龙”—— 这次竟是刘宋军中将领赵广。
刘宋朝廷对蜀地管理粗放,派去的官员如参军杨德年贪腐、长史费谦重税,百姓苦不堪言。即便宋文帝下诏斥责益州刺史刘道济,他仍变本加厉搜刮民脂,蜀地民怨已达沸点。
赵广作为蜀地本土将领,见流民借名号能成事,便效仿假扮 “司马飞龙” 招兵。
当士兵发现真相后,他又在成都城外找到道士程道养,将其包装成 “真司马飞龙”,甚至拥立为 “蜀王”,短时间内聚集十万大军(相当于现代数个师的兵力),兵临成都城下。
三、攻防拉锯
成都作为益州核心(今四川成都,当时西南重镇),一旦失守将危及整个地区。
刘道济虽治政无能,却擅长守城,将成都布防得密不透风,还多次派兵突围。
赵广久攻不下,提出和谈:“交出祸国的张熙、费谦,我们就退兵。” 但刘道济怕中计,未允。
就在此时,刘道济突然病死,为稳定军心,他与将领裴方明商议秘不发丧,由裴方明假充自己指挥。
临终前,刘道济还强撑病体登城巡视,告知士兵 “因病休养,暂不出帐”。
四、盛世疑云
这场战乱最终以刘宋援军击溃义军告终,赵广、程道养等人被杀。
但事件背后的讽刺在于:义军以为追随 “晋室后裔” 反暴政,殊不知 “司马飞龙” 是冒牌货;守军以为在刘道济麾下抗敌,却不知主帅早已身亡。
而这场动乱发生的元嘉年间,正被史书称为 “元嘉之治”—— 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史载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可一个虚构的皇族名号竟能引发十万之众的反叛,足见所谓 “盛世” 不过是掩盖官逼民反的遮羞布。
正如当时民谣所唱:“表面五谷丰,内里饥民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