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曾问,讨论了这么多关于苏联崩溃的原因,提到了各式各样的因素,究竟哪个才是最根本的呢?实际上,苏联的解体并没有单一的原因,而是多个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可以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崩溃的直接责任人,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作出了一些错误的“改革”决策呢?
其中,既有苏联长期受到外部渗透的因素,也与戈尔巴乔夫个人的复杂性格密切相关。戈尔巴乔夫是个典型的“两面人”,在许多历史节点上,他的决策和行动受到了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他之所以能够采取这样的立场,追溯起来,还得从斯大林时代以及赫鲁晓夫彻底否定斯大林之后的思想变革谈起,这些变动直接影响了戈尔巴乔夫的价值观。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的幕僚团队中,有一位关键人物,他不仅为戈尔巴乔夫提供了诸多建议,还参与了苏联改革的总体规划。有人把他称为“苏联的秦桧”,实际上,这种说法有些过于单一,因为苏联末期,许多类似的“秦桧式”人物存在,而他正是其中之一。
这位人物便是雅科夫列夫。雅科夫列夫,作为一个至今仍存疑的历史人物,身上充满了复杂的争议。
雅科夫列夫出生于1923年12月2日,来自雅罗斯拉夫尔州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8岁时,他参加了卫国战争,并在战斗中受伤,腿部残疾,然而这一切并未妨碍他日后从政的步伐。他的英雄事迹为他赢得了高层的青睐,使他在战后获得了重要职务。
雅科夫列夫退伍后,凭借着在卫国战争中的表现,很快得到了上级的重用,开始从事基层的政治工作。由于他文笔出色,受到许多领导的赏识,还被送到师范学校和社科院深造。1953年,他经过进一步的学习后,被调入苏联宣传部。彼时他不过三十多岁,却成为了苏联最年轻的委员之一。
雅科夫列夫的出色写作才华使他在苏联官僚体系中迅速崭露头角,最终升任宣传部副部长,进入了苏联的核心领导层。此后,他又被派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进一步扩展了其国际视野。虽然当时苏联与美国正处于冷战状态,但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提出了“缓和”政策,试图与美国建立一定程度的和平关系。美国借此机会对苏联进行渗透,双方达成了互派留学生的协议,期间的合作令美苏关系一度趋于热络。苏联甚至主动派遣大量年轻干部前往美国深造,而这些人员都需要通过严格的政审。
雅科夫列夫的政审并没有问题,他的家庭背景洁净,无可指摘,因此顺利通过了审查。但令人意外的是,雅科夫列夫在留学期间竟被中情局策反。据说,雅科夫列夫与中情局的接触被拍摄下来,但具体细节至今不为人知。雅科夫列夫回国后,迅速从一名普通干部跃升为苏共政治局委员,并担任代理宣传部长,进入了苏联的决策层。
然而,雅科夫列夫回国后,思想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热衷于捍卫苏联体制,甚至对苏联领导人的指示表现出明显的冷漠和不屑。在此期间,雅科夫列夫的思想转向了西方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且这一变化并未引起苏联高层的警觉。
1973年,雅科夫列夫在苏联杂志《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批判苏联沙文主义的文章,其中还涉及到对民族主义的批评,甚至带有反犹情绪。这篇文章引发了苏联高层的愤怒,认为其言辞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因此决定将雅科夫列夫调往加拿大担任大使。在加拿大,雅科夫列夫如鱼得水,不仅与时任总理特鲁多建立了密切关系,还加入了共济会,彻底成为了西方的代理人。然而,美国并不希望他过早暴露身份,因此雅科夫列夫仍在悄悄地等待着时机。
1983年,机会终于来了。那时,戈尔巴乔夫作为农业部长访问加拿大,雅科夫列夫全程陪同。两人发现彼此有许多相似的价值观,迅速成为了朋友。特鲁多总理也不断向戈尔巴乔夫推荐雅科夫列夫的工作。回国后,戈尔巴乔夫将雅科夫列夫的情况汇报给了安德罗波夫,但安总认为雅科夫列夫是个激进分子,因此并未同意戈尔巴乔夫的建议,雅科夫列夫继续留在加拿大。
直到安德罗波夫去世,戈尔巴乔夫开始逐渐掌控了苏联的事务,他采取了措施,将雅科夫列夫召回并任命为宣传部长。此时,雅科夫列夫的影响力开始越来越大,迅速跻身苏联的权力核心。
上台后的戈尔巴乔夫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长期以来,苏联过度重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导致轻工业薄弱,民众生活水平低下,经济发展缓慢。与此同时,西方对苏联的全面制裁使得苏联民众对未来产生了深刻的不满,一些人甚至希望苏联能够效仿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背景下,雅科夫列夫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包括“公开性、民主性、多党制”等。这些主张符合戈尔巴乔夫对改革的期待,而他在雅科夫列夫的影响下,最终决定推进改革,尽管这一系列的改革并没有得到强烈的支持。
在经济改革失败后,雅科夫列夫建议戈尔巴乔夫应当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于是,戈尔巴乔夫开始着手进行“公开性”改革,并进一步推行民主化、多党制等政治变革。这一系列的改革让苏联的媒体限制放开,舆论的失控成为苏联崩溃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个人可以开设媒体,外国媒体也开始进入苏联,消息变得极其公开。雅科夫列夫逐步让苏共的媒体由自由派人士掌控,苏联的新闻自由化导致了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媒体开始大肆抹黑斯大林的历史,甚至连列宁也未能幸免,西方对苏联的丑化活动愈发激烈。苏联民众逐渐丧失了对体制的信任,认为苏联的落后就是由体制造成的,西方的生活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随着改革的推进,苏联社会陷入了混乱。克格勃注意到这一点,开始调查改革带来的潜在危险,逮捕了不少西方背景的特工。克留奇科夫掌握了雅科夫列夫与中情局人员见面的照片,但由于没有直接证据,他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然而,当时的戈尔巴乔夫却阻止了这一调查。在苏共监察委员会提出开除雅科夫列夫党籍的要求时,雅科夫列夫选择倒向叶利钦并宣布退出苏共。两年后,苏联最终走向了解体的结局。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梦想未能实现,而雅科夫列夫则在苏联解体后,继续担任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副主席,并在平反委员会担任重要职务。2005年10月18日,雅科夫列夫去世,成为了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苏联的“秦桧”最终也如秦桧一样,善终了。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