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日本历史的人一定知道,爆发于应仁元年(1467年)的“应仁之乱”,通常被认为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开端。然而,历史总有其前兆,室町幕府在“应仁之乱”前的多个事件已经悄然显示出战乱的阴影。嘉吉元年(1441年)的“嘉吉之乱”,便被看作是“应仁之乱”的前奏。
室町幕府作为日本三大幕府(镰仓、室町、江户)之一,其最为“先天不足”的特点,便是幕府政权内外存在大量权力集中的守护大名。这些守护大名不仅在幕府中央世袭职务、掌握实权,而且在地方上拥有广袤的领地,成为了幕府难以控制的巨大势力。代表性的守护大名群体,包括了“三管四职”(斯波、细川、畠山、赤松、山名、一色、京极)等家族。
面对这些强大且几乎不受约束的守护大名,室町幕府的将军们常常只能通过挑起他们之间的纷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从第一代将军足利尊氏起,室町幕府的将军们多选择挑拨守护大名之间的争斗,使得这些地方权力相互消耗,进而加强自己的权威。然而,这一策略并非每次都能成功。首先,它要求将军具备足够的政治智慧,能够把握住各方势力斗争的走向;其次,将军还需要拥有强大的资源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反抗。如果这两点不足,那么挑起争斗的策略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导致将军自身的垮台。
例如,室町幕府的四代将军足利义持(足利义满之子)在晚年曾干涉赤松家(“四职”之一)的家督继承问题,结果引发了“应永之乱”。由于足利义持在事态尚未平息时突然去世,使得这场冲突最终以幕府的让步告终。随后,足利义教继位为六代将军,虽然他主要将精力集中于解决关东公方的问题,但他很快也意识到,解决赤松家的问题是他无法回避的任务。
永享十二年(1440年),足利义教将赤松家族中的赤松满佑弟弟的领地,封给了赤松贞村。赤松贞村曾是“应永之乱”中的敌人,而且还是足利义教的近侍,这一举动自然引发了赤松满佑的强烈不满。再加上足利义教的统治以“万人恐怖”著称,赤松满佑意识到自己的时日无多,决定拼死一搏。
嘉吉元年(1441年)六月,赤松满佑邀请刚刚从关东返回京都的足利义教到自己的宅邸赴宴。虽然当时幕府与赤松家之间的矛盾已经公开,足利义教理应拒绝这一邀请,甚至带上大量卫兵随行,但他却仅仅带了细川持之、山名持丰等几位重臣和少数亲信,几乎没有任何防备。结果,赤松满佑的武士们迅速出手,将足利义教杀害,甚至像对待狗一样残忍(以贞成亲王的言辞来说)。京极高数、山名熙贵(山名宗全的堂兄弟)等守护大名也在这场袭击中丧命。
足利义教死后,赤松满佑放火烧毁了自己的宅邸,逃回了播磨国。接着,赤松满佑拥立足利冬氏为新的幕府将军,公开向室町幕府发起挑战。幕府随即派出了由细川持之、山名宗全领导的庞大军队进攻赤松家,“嘉吉之乱”从一起针对将军个人的刺杀事件迅速升级为一场全面的战争。
然而,事情并不简单。细川持之在平定赤松家时的行动明显拖沓,甚至显露出放过赤松满佑的迹象。相比之下,山名宗全则全力出击,决心彻底消灭赤松一族。最终,在山名宗全的猛烈攻势下,赤松满佑的据点陷落。陷入绝境的赤松满佑选择自焚,而他的家族也在这场灾难中几乎全军覆没,标志着“嘉吉之乱”的结束。
赤松家因这场冲突几乎灭顶,彻底退出了室町幕府的核心权力圈。山名宗全凭借平乱有功,获得了赤松满佑的大部分领地,迅速崛起成为室町幕府中的一方霸主。随着权势的增长,山名家最终掌握了十一个令制国,成为了当时的“六分之一殿”(日本当时共有六十六个令制国),其权力庞大。
山名宗全的崛起对细川持之及其子细川胜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两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室町幕府内部分裂成了“细川派”和“山名派”两个阵营,几乎所有的强大守护大名都被迫站队,甚至一些家族内部发生了分裂。由于足利义教的死亡以及幕府权威的急剧下降,室町将军的地位愈加摇摇欲坠。
最终,室町将军无法调解“细川派”与“山名派”之间的对立,两派之间的冲突愈加激烈。应仁元年(1467年),这一矛盾终于爆发,双方的军队展开了全面战争。东军与西军的总兵力达到二十七万人,战斗持续了长达十年之久,对室町幕府的统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史称“应仁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