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中央红军在藤田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整编。作为当时赫赫有名的“铁军”之一,红一军团中的红四军第11师经历了一次重新编制,改为红一军团红二师红五团。原本隶属于红四军的第31、32、33团被重新编成第1、2、3营,每个营下设三个连。到了1933年8月1日,红五团荣获了“模范红五团”的殊荣,成为中央红军的“三只虎”之一。这一荣誉的颁发由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与总司令朱德亲自主持。在授旗仪式上,周恩来总政委还特别赠言:“红五团作为全军的模范,不能因荣誉而自满。你们要把模范精神贯彻到底,直到将国民党军彻底击败,直到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才算真正完成了模范的使命。”
红五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叶挺独立团的扩编,最初它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25师的一部分。1927年8月1日,红五团在南昌起义中投入战斗,虽然起义失败,朱德将失利后的第25师残部重新组织,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而其下的第3支队则是红五团的前身。随着时间推移,三支队更名为滇军第16军47师140团3营,并继续扩展和改编。经过数次改组,到1928年1月,红五团逐渐形成了以井冈山为根基的部队结构,成为红四军的主力之一。
到了1929年,红28团3营与红四军的特务营及独立营合并,形成了红四军第二纵队,并为日后的红五团的团部提供了基础。1930年10月,红四军第二纵队正式被改编为红一军团红四军第11师,至1931年,红12师被撤销并并入红11师。随着红四军在新城战役后取得的胜利,红五团正式获得了“铁军”的锦旗,成为了中央红军最精锐的部队之一。
在1933年6月红五团成立后,它一度成为红一军团的核心力量,共下辖三营九个连,并延续了这些结构至今。其中七个连的建制自1933年6月以来未曾改变,承载着这支部队的历史与荣耀。随着红五团的成立,部队迅速进入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关键时刻,特别是长征过程中,红五团成为了长征的骨干力量之一。
1934年10月,红五团参加了长征,并在1935年2月20日的扎西整编中缩编为三营六连制,每个营下辖两个连。此时,红五团的1、2连仍保持原有的建制,3连则被改为2营1连。在同年的8月26日,红五团又在班佑整编,将原红五团的建制进一步精简,形成了新的结构。
1935年9月22日,中央红军在哈达铺进行整编后,红五团被改为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的第五大队。虽然撤销了营级建制,但这并没有削弱红五团的作战能力。红五团的原1、2、7、9连在这一整编中保持了连级建制,并继续承担着重要任务。红五团的调整,始终适应战场需要,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随着长征进入陕北,红五团再次迎来了重要的整编。在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吴起镇,并与西北红军会师。随后的11月3日,陕甘支队恢复了红一方面军的番号,红五团也重新恢复了其原有的建制。在此时,红五团不仅面临战斗任务的繁重,还肩负着加强革命力量的历史使命。
1936年,红五团再次被授予“夜老虎团”的荣誉称号,体现了这支部队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师,红五团再次调整,成为了115师343旅685团的第二营。此时,红五团不仅继续保持了自己的战斗力,还在八路军改编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五团的每一次编制调整都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每一次的整编和调整,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当时的战斗环境,确保革命力量的强大与稳定。红五团从最初的起义部队到后来的长征核心力量,再到八路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一直见证着中国革命战争的波澜壮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