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两本三国史料互相印证:魏延不是反贼,蜀汉四相中就有三个奸臣?
创始人
2025-09-18 01:01:23
0

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一些,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魏延是否真的反叛,三国时期的史料记录并不一致。陈寿在《三国志》中指出魏延虽无大罪,但确实存在过失;而鱼豢所著的《魏略》则坚决认为魏延是完全无辜的。这两部史料相互印证,似乎让我们得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论:如果魏延不算反贼,那么蜀汉的四位重要文官中,竟有三人是为了争夺军权而诬陷忠良、陷害诸葛亮选定的继承人的奸臣。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蜀汉四相”指的是诸葛亮这个唯一拥有“丞相”称号的人,以及没有丞相名号但掌握丞相实权的几位大臣:开府仪同三司、大司马、大将军、录尚书事的蒋琬和费祎,还有以侍中身份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祎副手的原黄门侍郎董允。这四人,合称“蜀汉四相”。

诸葛亮作为千古名相,其“出师表”广为传颂,他对刘备和刘禅的忠诚无人质疑。然而,其他三人在魏延和杨仪的争执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有些像演义小说中那些令人怀疑的潘仁美和庞籍,虽然史实中潘、庞都是忠臣,但他们的形象却常被后人质疑。

《三国志》对魏延和杨仪之争的评述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换言之,魏延接掌蜀汉军权不仅是诸葛亮的意愿,且当时也是众望所归;相较之下,杨仪不过是一个变数,正如早些时候人们原本看好张飞担任汉中太守,而魏延则成为那个“变数”。

刘备作为开国皇帝,其深谋远虑常令旁人难以捉摸。诸葛亮临终前的安排也显得有些反常:“亮病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商议身后退军事宜,命令魏延断后,姜维居次;若魏延不服从,军队则自行撤退。”这番话是否真实,仅杨仪和费祎两人知晓,而这两人正好与魏延对立,因此他们的证词既有可信之处,也难免偏颇。

历史考证讲究“孤证不立”,杨仪和费祎的一面之词难以作为完全证据。我们可以参考《魏略》的记载:“诸葛亮病重,告知魏延等:‘我死后,只需谨守己任,切勿复发纷争。’命魏延代行其事,秘密处理丧事。魏延遂将诸葛亮遗体隐瞒,行至褒口时才发丧。长史杨仪与魏延素有嫌隙,见魏延掌管军务,恐怕遭害,便谎称魏延欲举众北归魏,率众进攻魏延。魏延本无此心,不战而逃,终被追杀。”显然,魏延若真接替诸葛亮,必定誓死与曹魏一决雌雄,但文官集团对此并不乐见——历朝历代,文官往往倾向于降服,武将则主张抗争,这在三国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曹操南下时,东吴众文官多主张投降,而周瑜、鲁肃、程普、黄盖等武将则坚决主战。

正史中,鲁肃一直是东吴的主战派,赤壁之战时担任军校尉,战后升为奋武校尉、横江将军,周瑜逝世后更掌握了东吴军权。相比之下,蜀汉的大司马蒋琬和大将军费祎从未有过带兵经历,他们更喜欢安稳地掌握权力,对战争毫无热情。史料记载:“自蒋琬、费祎在任,虽身居外职,掌管赏罚刑威,皆先经商议,推任如此。姜维多次想兴兵大举,费祎常加以制止,其部兵不过万人。”

蒋琬和费祎无诸葛亮之才,却掌握着和诸葛亮几乎同等的权力。在他们主政期间,刘禅几乎成了傀儡,不点头便难有作为,而最有实力的武将姜维也被他们严密控制,难以施展抱负。

细看费祎和蒋琬的经历,会发现诸葛亮病逝时,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声望远不及魏延:魏延身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南郑侯,官爵显赫;而蒋琬只是丞相长史、抚军将军且无爵位,费祎是中护军、司马、亦无爵位。诸葛亮逝世后,魏延被杀,蒋琬、费祎则迅速攀升,蒋琬升为尚书令、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被尊称“君侯”“侯爷”,死后亦称“薨”;费祎继任后军师,后来代蒋琬为尚书令,从汉中迁涪江,又升大将军、录尚书事,开府治事,受封成乡侯,爵位与诸葛亮相当。

费祎权势极大,其行为有时甚至显得有违臣道:“延熙十四年夏,还成都时,成都望气者称城中无宰相位,故冬季复北屯汉寿。”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他竟然听信“望气者”的言论,与皇帝分城而居,自居丞相之位,这不禁令人联想到“代汉者当涂高”之说。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废除了丞相职务,费祎却仍以丞相自居,已属不当;再加上与妄言天命易数者交往,更给人留下把柄。若非底气十足,费祎绝不会如此公然。

在魏延与杨仪的争斗中,费祎和蒋琬坚定支持杨仪,但杀死魏延后,杨仪并未如愿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而显得异常焦躁,接连犯错,最终被费祎蒋琬抓住把柄除掉。

杨仪早年任刘备尚书时,蒋琬只是尚书郎;后来两人皆为诸葛亮的丞相参军长史,杨仪资历更老、工作更多,看到蒋琬步步攀升,心生怨恨,最终落入陷阱:“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唯费祎前去安慰。杨仪对费祎怀恨在心,言辞激烈……费祎秘密上表揭发其言论。十三年,杨仪被废为平民,迁往汉嘉郡。杨仪抵达后仍上书诽谤,辞色激烈,遂被押送回郡自杀,其妻儿得以返蜀。”

杨仪与费祎之间的秘密对话,只有当事人心知肚明,旁人难以得知。费祎的密奏更是左右局势,蒋琬也未曾给杨仪辩解机会。

关于杨仪和魏延谁是反贼,费祎作为关键证人,必然清楚真相。站在杨仪一边欲置魏延于死地的,还有诸葛亮《出师表》中提及的“志虑忠纯”的良臣董允和蒋琬:“延、仪相互控告叛逆,消息一日传至。后主询问侍中董允及留府长史蒋琬,二人均怀疑杨仪,轻信魏延。”

所有文官一致声称魏延是叛逆,却力挺杨仪,然而杨仪却曾坦言:“丞相去世之际,若我举军投降魏氏,世人岂会如此评价我!令人终生悔恨。”这番话反驳了文官集团的说法,甚至越说越出格,若不加封口,或许会揭露更多惊天内幕。最终,这个在面对魏延时胆怯至极、见刀吓破胆的杨仪,竟然鼓起勇气选择了自杀。

杨仪的自杀,不仅保全了其妻儿,也维护了蜀汉三相的面子。随着杨仪的反叛真相暴露,魏延并未被平反,此事遂成蜀汉无人敢提的旧案。结合《三国志》和《魏略》对比,我们发现魏延其实并未谋反:这位“善养士卒,勇猛过人”的将军,在有利地形上带领精锐部队却不敌书生出身的杨仪,他平时对士卒的善待也未能阻止士兵兵败如山倒。

种种反常现象,唯有一个合理解释:魏延根本不想开战。三国时代的士兵不关心谁有理,听从主将命令而已,吃饭领赏才是关键,他们之所以溃散,必然是受魏延指示。

这两部史料相互呼应,我们大致还原当时情景:诸葛亮将军权托付给官爵最高的魏延,却让地位较低、只在乎权力且反对战争的文官集团极为不满。于是,一直与魏延有矛盾的杨仪被推上前线,成为替罪羊。魏延与杨仪的势不两立,成了文官集团借机削弱主战派的工具。结果是,主战派首领魏延被除,诸葛亮的密秘杨仪失去军心,军政大权最终落入蒋琬、费祎、董允手中,姜维只能被边缘化。蜀汉因此得以休养生息,文官们得以安享“太平宰相”的日子。

当然,说“蜀汉四相”中有三人是奸臣,未免过于偏颇,因为他们并未真正欺凌刘禅,更未有“代汉自立”的野心,只是不愿让军权落入像魏延这样的鹰派手中。正如《宰相刘罗锅》主题歌所唱:“什么是功?什么是名?什么是奸?什么是忠?”天地间原本没有公平的天平,百姓也无法成为定盘星。

魏延究竟是否反贼?蜀汉四相中是否真有三个奸臣?单靠一本史料无从得知,最终还得请教诸位读者:在诸葛亮去世后的这场权力纷争中,谁才是真正的反骨仔?谁又是那个被冤枉的冤大头?若魏延真是无辜之人,那么这桩陈年旧案中,那些被称作君子忠臣的蜀汉三相,又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

---

这样改写后,文章结构和语义都保持了原文的意思,但细节和表达更丰富,阅读体验也更流畅了。你觉得呢?需要我帮你调整风格或者加更多细节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人畅其行、货畅其流”创新高!... 央视网消息:国铁集团9月17日发布数据,2025年1至8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2亿人次,同比增长6....
【医院要闻】告别军旗,荣光启程... 告别军旗 荣光启程 第九六五医院隆重举行 2025年度夏秋季士兵选晋、退役大会 军旗猎猎,战鼓催征;...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山西一银行副...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赵秀军被查 交通银行山西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赵秀军涉嫌严重违...
歼20首次静态展示,成为长春航... 解放军空战打敌利器--歼20,这次“下凡”首次进行静态展示,此举说明,歼20已经“过于落后”,压根不...
英伟达5万块的“阉割版”芯片,...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英伟达这家美国半导体巨头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随着中美两国在贸易和...
美国关税重压下,印度“三线并行... 当地时间17日,印度总理莫迪迎来75岁生日。据报道,在其生日前夕,美国总统特朗普致电莫迪并祝他生日快...
原创 俄... 当然!我帮你把这篇文章每段语义保持不变,增加细节并改写,整体字数变化不大: --- 俄罗斯出土了一座...
波兰澄清:操控总统府上空无人机... 综合美联社和欧洲新闻网16日报道,波兰国家保护局15日晚摧毁了一架在华沙政府大楼及总统府上空飞行的无...
埃及发现3座距今4000多年的...   新华社开罗6月28日电(记者 董修竹)埃及旅游和文物部28日宣布,埃及考古学家在该国南部阿斯旺省...
原创 毛... 毛泽东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绝大多数党史专家认为,毛泽东真正成熟的标志是他成功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