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章士钊的信件,信中写道:
“主席您好,此次来信是有要事相求,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如今生活困顿,恳请政府能够宽大处理,给予一定的帮助。”
提起袁克定,或许许多人并不熟悉,但他的父亲,袁世凯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袁世凯一生共育有17个儿子和15个女儿,其中只有袁克定是正妻所生。在那个时代,长子通常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地位显赫,袁世凯也无例外地极为重视袁克定。
1876年,年仅17岁的袁世凯迎娶了来自一个显赫家庭的于氏为妻。尽管于氏出身名门,但当时社会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于氏不仅未曾接受过任何文化教育,且礼仪规矩也缺乏常识。这使得她与袁世凯的关系日渐疏远,家庭矛盾渐起。
1878年12月,于氏为袁世凯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克定”。最初,家庭和睦,生活美满。但不久后,袁世凯和于氏因一场误会而发生激烈争执,导致两人渐行渐远,袁克定从小便目睹了这一家庭纷争的裂痕。
某日,于氏突然心血来潮,系了一条红色绣花的裤带,袁世凯看后打趣道:“今天怎么系了这么鲜艳的裤带,像是青楼女子的装扮。”(在当时,河南人习惯称青楼女子为“马班子”)。这一调侃让于氏大为不满,随即回嘴:“我才不是马班子,我是明媒正娶的!”这句话无意中触动了袁世凯的痛处——他的母亲并非正妻,而是继室。袁世凯认为于氏故意揭开自己的伤疤,愤而与她冷战,从此两人之间再无言语,甚至未曾同床共枕。
1881年,袁世凯认识了来自苏州的沈氏,二人感情迅速升温。沈氏为袁世凯出谋划策,甚至资助他脱离上海,去朝鲜另谋发展。袁克定也被接到朝鲜,由沈氏抚养。袁克定自幼便受到父亲的宠爱,袁世凯重视他的教育,为他请了外籍教师教授德语和英语。在父亲的支持下,袁克定成为了家族的得力助手,甚至在父亲与外界交流时充当翻译。
随着南北和谈的开始,袁世凯与汪精卫会面,除了表达对革命的同情外,还安排袁克定与汪精卫结为异姓兄弟。在谈判期间,袁克定代父发言,并提出三点条件:首先推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其次实现南北统一;最后,袁世凯以“皇帝”身份管理蒙藏地区。显然,袁克定一直渴望父亲能够登上“大总统”的宝座。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了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黎元洪担任副总统。然而,就在副总统就职的当天,袁克定骑马时不慎跌落,伤势不轻。
1913年9月,袁克定前往德国治疗,但他真实的目的并非如此。他到达德国后,带着袁世凯的亲笔信会见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交谈中,袁克定向威廉二世阐述了中国没有君主立宪制将无法强盛,得到了威廉二世的高度认同。德国皇帝支持袁世凯并写信表示愿意提供外交支持。袁克定将信件带回,袁世凯欣喜不已,直夸袁克定“做得好”。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袁世凯开始寻求日本的支持。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日本的势力日渐强盛,甚至在青岛地区展开了侵占。然而,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了“二十一条”要求,内容对中国的利益构成了巨大威胁。袁世凯看到后,心情沉重,决定立即停止所有帝制活动。
尽管如此,袁世凯还是屈服于权力的诱惑,最终决定称帝。1915年12月25日,袁世凯的帝制梦想宣告破灭,随着蔡锷、唐继尧等人的起义爆发,袁世凯被迫在1916年3月取消帝制,但内外的反叛浪潮并未平息。5月末,袁世凯因忧虑过度而生病,最终于6月6日去世,享年57岁。
袁世凯去世后,袁克定的“皇太子”梦想彻底破灭。随之,他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试图拉拢袁克定,邀请他担任华北伪政权的职务,但袁克定拒绝了这个提议,坚决不与日伪合作。
抗战胜利后,袁克定在颐和园安度晚年,每日以作画、写字来打发时间。一天,傅作义在颐和园游览时偶遇袁克定,经过介绍得知他是袁世凯的长子。傅作义称赞袁克定在抗战期间,面对日本伪政权的威逼利诱,坚决拒绝合作,令人敬佩。袁克定对此感到自豪,心中也为自己没有向日本投降而感到欣慰。
这一事件令傅作义对袁克定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书法家张伯驹对他产生了好感。1949年,章士钊前往北京,并与张伯驹见面。交谈中,章士钊询问袁克定的近况,得知他生活困难后,便决定为其伸出援手。于是,他写信给毛主席,希望政府能够给予袁克定帮助。
毛主席看到信后,立即做出回应:“可以给他一条出路。从我的稿费中拿出20元,资助他,让他去文史馆工作,保证每月有固定收入。”在毛主席的安排下,袁克定被任命为文史馆馆员,领取每月的工资以维持生计。
此外,张伯驹也自掏腰包为袁克定购买了住所,并不时给予他资助。直到1958年袁克定去世,张伯驹才停止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