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许多朝代的功臣与名将,尽管在国家的建设中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依然难逃帝王的屠刀。明太祖朱元璋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一个杀伐决断的皇帝,他手下的许多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最终都在权力的漩涡中遭遇了清算。例如,当时赫赫有名的蓝玉、以及开国六公之一的李善长,最终都未能善终。
然而,在朱元璋大开杀戒的末期,并不是所有的功臣都命运多舛。历史记载中,有四位功臣在这一波清洗中幸运地逃过了厄运。那么,这四人究竟是谁?他们是如何成功躲避皇帝的屠刀,最终能够得以善终的呢?
谈到朱元璋,必然要提到他是中国历史上起点最低的帝王之一。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乞丐,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不屈不挠的努力,最终登上了帝王的宝座。这个故事本身便足以令人敬佩。他的崛起,不仅得益于自身的才智与韧性,也少不了一帮得力的将领的鼎力支持。
在皇觉寺中,朱元璋过着艰苦的生活,他依靠挑水劈柴为生,每天辛勤劳作,虽然饮食匮乏,但总能勉强维持生计。就在这时,命运突然发生了变化——一封来自濠州城的信,改变了他的一生。信的寄信人正是他以前的朋友,汤和。
朱元璋登基称帝后,汤和也因功被封为信国公,并且屡次立下战功。然而,尽管汤和在开国之中拥有重要地位和赫赫战功,最终却没有遭到朱元璋的清算。那么,为什么这样一位功高震主的功臣,能够安享晚年呢?
汤和能够安享晚年的原因,最为关键的就在于他懂得“激流勇退”。在许多朝代,许多功臣因为权力过大、功劳过重,最终反而成为了帝王的威胁,招致了满门抄斩。而汤和,似乎深谙这一点,他在国家大势已定,太平之后,主动将兵权交还给朱元璋,并且时常主动请求接受奖赏,表现得毫无野心,完全不图私利。朱元璋因此放下心来,渐渐地信任了他。
而在汤和的自保措施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做法——他每年都会前往南京,主动拜访朱元璋,以表忠心。这种定期拜见的做法,让朱元璋始终感到他并没有图谋不轨,即使汤和在晚年放纵自己,生活放浪形骸,朱元璋也并未责怪,因为他知道,这正是汤和最希望看到的“低调”行为,避免了任何可能的威胁。
此外,汤和早在平定四川的过程中就开始着手防范。在长时间与朱元璋共事后,汤和清楚地知道朱元璋深谙“权力”的危险。他决心在征战中严格遵守军纪,不允许士兵乱抢百姓财物,力求避免给自己留下任何可被朱元璋用来威胁的把柄。虽然最终出兵并不顺利,但朱元璋依然对他大加奖赏,这充分证明了汤和自保得当的智慧。
而与汤和相似,另一位能够善终的功臣,沐英也拥有出色的自保能力。沐英是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特别是在平定西南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堪称卓越,这也使得他后来被封为黔国公。然而,和他一同立下战功的蓝玉、傅友德,却都未能善终,沐英是如何避免了同样的命运呢?
沐英能够善终,关键在于他始终保持着对朱元璋的忠诚与敬畏。他在接管云南的工作时,从不把自己看作是地方的“霸主”,而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视自己为朱元璋的忠臣,致力于大明帝国的疆土建设。沐英极少插手朝政,也不结党营私。在他的治理下,云南经济得到了有效发展,民众安居乐业,朱元璋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另外,沐英与朱元璋的关系也颇为深厚。早在他八岁时,就被朱元璋和马皇后收为义子,朱元璋对他可谓是如同亲生子般看待。马皇后去世时,沐英在云南得知噩耗后悲痛欲绝,甚至因过度伤心而病倒。这种深厚的父子之情,成为了朱元璋未曾对沐英下手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来说说郭英,他与朱元璋的关系同样深厚。郭英在年轻时便投奔朱元璋,成为朱元璋的卫士,凭借着出色的骑射技术,逐渐被提拔为优秀的将领。更重要的是,郭英的妹妹嫁给了朱元璋,并且被封为华妃,这使得郭英成为了皇亲国戚。然而,郭英从未借此身份谋取个人私利,始终忠心耿耿地辅佐朱元璋。在所有功臣中,郭英以赤诚忠心、为国为民的形象,成功获得了朱元璋的极大信任。
朱元璋晚年时,郭英与耿炳文一同守卫山西,尽管他们因此受到部分大臣的弹劾,但朱元璋最终仅对其进行议罪,并未追究。在这一点上,郭英忠诚可靠且不贪图私利的品格,赢得了朱元璋的充分信任。
与郭英类似,耿炳文也是明朝建立初期的老将之一。耿炳文善于防守,曾多次协助蓝玉出征,参与了重要战役,如捕鱼儿海之战以及平定西南的战斗。然而,耿炳文的特点是擅长防守,作战时不显山露水,这也让他避免了成为朱元璋眼中的“威胁”。
总的来说,那些被朱元璋清算的功臣,大多没有像汤和、沐英、郭英和耿炳文那样具有良好的自保意识,要么功高震主且自视甚高,要么行为放肆,结党营私,最终都因种种原因落得下场。再加上太子朱标的突然去世,也加剧了朝廷的紧张氛围,功臣们的结局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