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整体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作者:萨沙
原创作品,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未能挺身而出救国?——萨沙问答第124集
这是因为,杨家早已进入衰败期。
纵观历史,任何家族都难以永远鼎盛,兴衰是必然规律。再强大的家族,经历数十年后必然走向没落。哪怕是掌控国家政权的皇族,比如明朝的朱家和清朝的爱新觉罗家族,也无一例外。
看看明末清末,朱家和爱新觉罗家族都缺乏真正的人才。大明王朝风雨飘摇之时,年仅17岁的崇祯帝被迫承担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无论崇祯是否具备足够的能力,17岁的年龄显然太年轻,难以担负如此重任。
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去世后,由载沣出任摄政王,掌控朝政。可惜载沣年仅25岁,既缺乏军事经验,也无丰富政治阅历,能力平庸,性格软弱,根本无力应对复杂局势。
如果连皇族都难以依靠,普通家族又怎么可能拯救国家呢?
赫赫有名的杨家将,实际上只有四代人的历史记载。
杨家第二代中最著名的,是祖父杨业。杨业最初是北汉的名将,担任建雄军节度使。北汉灭亡后,他转而投效北宋,成为宋军大将,多次击败辽军,辽国尊称他为“杨无敌”。
然而,因上级指挥失误,杨业被迫率军出击,最终被辽军包围,惨遭全军覆没。杨业负伤被俘,坚决不肯投降,绝食而亡。辽国敬重他的勇武,在密云古北口建“杨无敌庙”以祭祀他。
不过,杨业并非杨家的第一代。杨业的父亲杨信,活跃于五代十国时期,曾是麟州新秦县的地方武装豪强,并担任后周的麟州刺史,是威震一方的将领。虽然战绩不及杨业出众,但也是一位颇具声望的军事人物。
杨业战死时,他的儿子们已经声名显赫。杨业共有七个儿子,个个勇猛善战。杨业战死那会儿,二儿子杨延玉为保护父亲率先牺牲。
杨业去世后,其余六个儿子都被朝廷重用。其中最著名的,是长子杨延昭,史称“杨六郎”。
杨延昭自幼随父从军,年轻时名声远扬。攻打辽国朔州时,他作为先锋,手臂被箭穿,仍坚持战斗,最终成功攻占朔州。
由于声望极高,北宋很快让杨延昭独当一面。父亲与二弟牺牲时,他并不在同一军队。杨延昭继承父业,一生抗击西夏和辽军,威震边疆,历任保州防御使等重要职务。
杨延昭57岁时于边塞逝世,算是当时较为长寿。相比之下,他的军事成就仍稍逊于父亲杨业,后者30多岁就已统领大军。杨延昭直到46岁才率领过万骑兵坐镇一方。
值得一提的是,杨延昭专注于军事,缺乏行政管理经验。他将地方政务交由小军官周正负责,结果周正利用职权贪污作恶,甚至引起宋真宗皇帝的关注,杨延昭因此遭受训斥,晚节不保。
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算是杨家第四代名将。
杨文广也有一定声誉,曾任定州路副都总管、侍卫步军都虞候等职。他一生效忠国家,75岁时在边疆去世。
不过,杨文广的军事成就明显不及祖父和父亲。其主要战绩是平定南方少数民族的叛乱,以及几次击退西夏的中等规模进攻。
“富不过三代”的道理在杨家表现得淋漓尽致。能维持四代勇武家风,已经非常难得。
杨文广于1074年去世,北宋灭亡则在1127年,中间相隔50年。
这50年里,历史上再无杨家后代的记载。
这其中有两种可能:
第一,杨家子孙稀少,男丁不旺,难以延续香火,也难以再出武将。
杨延昭只有三个儿子,杨文广是其中最小的。对古代大家族而言,三个儿子并不算多,算是人丁不盛。且史料未见杨文广有男嗣,可能只育有女儿,致使杨家后代无力继续从军。
第二,杨家后代能力不足,无法继承祖辈军事才能。
野史称杨文广有三个儿子,但这不意味着他们适合当将军。古代战争残酷,指挥能力不足可能酿成军队惨败,害人害己。比如三国时期纸上谈兵的马谡,差点断送蜀军主力,导致蜀汉亡国。
显然,杨家第五代可能不适合从军,逐渐放弃军事事业。
---
声明:
本文参考多种资料,配图来自网络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删除。
---
改写完毕,你觉得这样合适吗?需要我帮你做更多调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