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煨是董卓麾下西凉军中,极为罕见的一位不曾掠夺百姓且始终忠于朝廷的将领。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八年中,作为一方诸侯镇守华阴,他倾力发展农业,使辖区内的百姓得以长久安居乐业,这在西凉军群雄割据、争战频仍的局势中,显得尤为特殊。
段煨出身于河西武威姑臧段氏,论资排辈,在董卓部下无出其右者。武威士族的显赫背景不仅造就了他的身份,也奠定了他独特的家族文化修养。曾有贾诩假称是太尉段颎外孙,以此获得礼遇,段颎正是段煨的族兄,虽年龄相差几十岁,但同属这个荣耀且古老的名门望族。段颎的先祖春秋时为郑国大夫共叔段,而他本人征战百余次,立下赫赫战功,曾两度出任太尉,官至宰相,堪称凉州“凉州三明”之一。
191年三月,董卓西迁长安,孙坚攻破洛阳。段煨作为中郎将被留守黄河与渭河交汇处的水陆要塞华阴县,联同安邑的牛辅和渑池的董越,共同抵御孙坚的进攻。此后,段煨便扎根于华阴,直至209年寿终正寝,整整十八年。华阴地理得天独厚,北有黄河与渭河交汇的“黄河湾”,南面则耸立着西岳华山,东侧更在他的许可下修筑了“第一关”——潼关。
这片土地上的人杰地灵,著名大门阀弘农杨氏家族便出自华阴,杨彪、杨修父子更是在历史上大放异彩。退隐于此的凉州三明张奂也被灵帝特许,举家从敦煌迁至华阴,葬于此地。张奂家族同样显赫,长子张芝号称“草圣”,三子张猛任武威太守,而另一子张昶则被尊为“亚圣”,擅长书法。段煨的家乡武威姑臧正是张猛的官署所在地,因此张猛一族在华阴理应享有段煨的庇护。
段煨曾请张昶在华山题写《西岳华山堂阙碑铭》,碑文盛赞段煨在华阴的政绩与武功,也反映了两家互惠互助的关系。在这片土地上,段煨极力推动农业发展,坚决避免掠夺百姓。在那个军阀混战、纷争不断的时代,能够专注于农耕发展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仁政。
他所治之地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歌舞升平,毫无后顾之忧。《西岳华山堂阙碑》言:“家给人足,户有乐生之欢,朝释西顾之虑。” 195年,献帝东归洛阳时,时任宁辑将军的段煨,为君臣们准备了新的服装与饮食。因权臣杨定与段煨有旧怨,段煨担心被害,迎接时未曾下马,以示戒备。这不仅展现了段煨对君主的忠诚,更反映了他的聪明与警觉。
杨定与其党羽“定党”曾构陷段煨谋反,攻打其营寨,但段煨坚守数日,未被攻破。李傕、郭汜救援到来后,杨定逃亡。期间,段煨依旧每日为献帝及群臣供应饮食,忠诚不渝。献帝北幸河东安邑后,段煨的老乡贾诩前来投奔。贾诩能力卓著,行事果敢,颇受部下敬重。段煨虽对其心存戒备,却仍以礼相待。
196年,弘农的张济因粮荒迁至荆州而死,侄子张绣继位,归顺刘表。贾诩主动联系张绣,离开段煨,段煨遂放心,善待贾诩在华阴的家人。面对杨定与贾诩的不同,段煨表现出了智慧和实力,这份警觉和稳重帮助他在乱世中善终,守护了一方安宁。
198年,曹操以许都朝廷名义,派裴茂统领关中诸侯攻打李傕。段煨与梁兴、张横联手攻陷黄白城,剿灭李傕三族。因战功显赫,朝廷封段煨为安南将军,授予闅乡亭侯爵位。此后,他又先后被任命为镇远将军、北地太守,后来更获得大鸿胪、光禄大夫等高级官职。
闅乡亭位于潼关东侧,虽为较小的封邑,但与华阴相邻,实为段煨的封食之地。尽管头衔众多,段煨并未远离华阴。汉末北地郡行政中心迁至左冯翊的富平县,离华阴不远,段煨只需偶尔前往处理事务,许多官职可在华阴直接办理。
205年,段煨主持华山大规模修建庙坛祠堂,张昶为此题写碑铭,显示当时华阴经济与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碑文也表明段煨任北地太守时仍常驻华阴,而他的高官职务如大鸿胪、光禄大夫则无需亲自赴许都任职,因此段煨最终寿终于华阴。
关于潼关,196年献帝东归时未见记载,潼关之名首次出现在211年的潼关大战中。197年,钟繇开始任司隶校尉,治理洛阳;199年,卫觊治关中初成,建议钟繇司隶校尉迁至弘农。曹操为稳固司隶东部,防止关中诸侯东出,在弘农境内险要地修筑关隘。
华阴县东部黄土高台地势险峻,适宜设关,这处“细路险与猿猴争”的地形正是段煨管辖之地。段煨忠于朝廷,艰难地同意了潼关的修建。华阴作为潼关西侧的重要防线,一旦关内诸侯与曹操决裂,必成攻守焦点。段煨虽知其险,却在国家战略面前选择了忠诚。
潼关城建于黄土高台,唐代武则天时期才迁至台下,现存遗址属唐关城。关名源于黄河转弯处撞击岩石发出的“嗵嗵”声,《水经注》记载:“(黄)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段煨还在华阴离潼关三十里处修筑了一座名为定城的双城,中间有官道相隔。定城战略位置与潼关相重叠,名称寓意“定国安邦”,应建于潼关之前。此城未因潼关兴建而废弃,211年刘裕北伐时,后秦守军潼关被攻破,退守定城。211年潼关大战,马超抢先攻占华阴及定城,定城亦成其军粮中转站。
段煨出身有家学传承的士族,养成了忠君爱民的信念。虽曾任董卓大将,但在华阴后,始终致力于守护百姓安宁,极少涉入纷争。在汉末军阀混战中,段煨堪称难得的完人,既有家世背景,又有治政能力与忠诚品格,最终在乱世中保全一方,留下了清明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