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电影和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大漠无边,黄沙遮天,几名衙役手持鞭子,一边呵斥、一边抽打着一群衣衫褴褛、神情凄惨的流放犯人。这样残酷的场面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脑海中。然而,现实中的古代社会,衙役面对男性犯人时,的确如同电视剧中那样狠厉果断,但面对女性犯人时,却常常态度大相径庭,甚至表现得喜笑颜开,有时还争先恐后地抢着要做这份工作。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衙役如此迫不及待地接手这些差事呢?
在《甄嬛传》这部剧中,有一个为人熟知的情节,雍正皇帝下旨,将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及其家人流放至宁古塔。甄嬛得知此消息后,面色瞬间苍白,随即痛哭流涕,跪地恳求皇上。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甄嬛命运的转折,也成为她“黑化”的开始。那时,甄嬛的恐惧和无助,体现了流放对古人心灵的巨大冲击。那么,究竟什么是“流放”?为何它能让人感到如此的恐惧和绝望?
流放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自远古时期开始,部落中的罪犯便会被押送到荒野或远方的险地,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到了秦汉时期形成了有条理的流放制度。更为成熟的流放体系,开始于隋唐时期的“五刑制”,其中包括“笞、杖、徒、流、死”。这一刑罚制度沿袭至清朝末期,对中国刑罚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与直接摧残肉体的刑罚不同,流放的最大恐怖之处在于它对人身与精神的双重摧残。
被流放的人,常常要前往那些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开发程度低的地方。以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为例,他因“乌台诗案”被流放到儋州(今海南岛)。当时,儋州被视为极为荒凉的地方,疫病肆虐、瘴气弥漫,甚至连干净的饮用水都难以获得。即便是身体健康、心境豁达如苏轼,长时间的流放也让他身体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