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提到的“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共有十一位,他们分别是赵云、黄忠、严颜、许褚、李异、谢旌、鄂焕、韩德、王双、张郃和文鸯。这些人物的名字组合在一起,听起来似乎像是顶尖的勇士阵容,但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有些名字令人费解,甚至与其他著名将领,如关羽、张飞、马超相比,他们的地位和表现似乎差距悬殊。赵云、黄忠或许能与关羽、张飞、颜良、文丑一较高下,而文鸯也有些过人之处。但其他八位将领,例如许褚、张郃等,大家比较熟悉,但为什么他们被评为“万夫不当之勇”而关羽、张飞、马超却不在其中呢?
这一问题的解答可能令人感到困惑,但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些被誉为“万夫不当之勇”的将领与关羽、张飞、马超并不在同一个级别上!
倘若有人反驳这一观点,我也能理解。毕竟,认为这十一位名将与关羽、张飞、马超无法并列,可能会引发争议。那么,让我们先从《三国演义》原文出发,看看这些“万夫不当之勇”称号的具体来历。
赵云作为第一个被冠上“万夫不当之勇”称号的人,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三江口周瑜纵火》中。那时,徐盛正在追赶刚借得东风的诸葛亮,赵云却以一箭射断了徐盛船上的帆索,阻止了他继续追击。此时,丁奉在岸上对徐盛说道:“诸葛亮神机妙算,人不可及。更兼赵云有万夫不当之勇,汝知他当阳长坂时否?吾等只索回报便了。”
紧接着,黄忠的“万夫不当之勇”则由诸葛亮在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中所称:“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不可轻敌。”
严颜第三次被评为“万夫不当之勇”,是由张飞在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张翼德义释严颜》中提到的:“巴郡太守严颜,乃蜀中名将,年纪虽高,精力未衰,善开硬弓,使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他并不惧怕任何敌人,即使面对众多挑战也能屹立不倒。
第四位“万夫不当之勇”的是许褚,在《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一回中,他自信满满地说:“吾有万夫之勇,岂惧他人哉!”这话表明了他强烈的自信,尽管他承认需要趁夜间隐蔽行动。
对于其他的七位名将,我不再一一详细列举,只简单概述他们的“万夫不当之勇”称号的出处。例如,李异与谢旌在孙权麾下被誉为勇将,鄂焕被描述为身长九尺,面容丑陋,持方天戟有万夫不当之勇,韩德则擅长使开山大斧,王双则是以百发百中的精准技术让敌人胆寒。而张郃则是在《诸葛亮大破魏兵,司马懿入寇西蜀》中被赞誉为“魏之名将”,有万夫不当之勇。而文鸯也最终以“有万夫不当之勇”被列入此列,尽管他的勇猛似乎并不令人信服。
在这些“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中,赵云、黄忠和许褚是最为出名的三位,而其他如张郃、严颜、文鸯等则显得有些勉为其难。至于李异、谢旌、鄂焕、韩德、王双等人的能力,倒是给人一种“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的感觉。如果关羽、张飞仍在,他们可能会轻松地以一刀一枪将这些名将击败。
既然我们提到了赵云、黄忠和许褚,跟关羽、张飞、马超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张飞和马超无疑属于蜀汉阵营中的顶级将领,地位尊崇,官职高大,战功赫赫。他们不仅仅是“万夫不当之勇”的层次,更有指挥千军万马的能力和威势。如果关羽不在荆州败亡,他也有望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掌控一方。
可以说,关羽、张飞、马超未被评为“万夫不当之勇”,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有更高的荣耀和称号。他们是三国时期公认的“万人敌”,不仅拥有无与伦比的勇武,也有广泛的指挥和政治影响力。他们的地位和能力,绝非这些“万夫不当之勇”的将领所能比拟。
对于赵云和黄忠而言,尽管他们的武力也很强大,但在整个三国的格局中,他们更多的是被尊崇为勇猛的名将而已,而不是像关羽、张飞、马超那样,能在整个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超级将领。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这十一位“万夫不当之勇”的名将,赵云、黄忠和许褚最为出色,属于名副其实的勇将。而张郃、严颜、文鸯等人,虽然勇猛,但在真正的武力对决中,可能无法与关羽、张飞、马超并驾齐驱。至于李异、谢旌、鄂焕等人,则更像是后期三国战场上的小将,能够在局部战斗中展现出色表现,但与顶级名将相比,依然差距明显。
从整体上看,三国中的武力巅峰,吕布、关羽、张飞和马超当之无愧。尽管这些“万夫不当之勇”也有其卓越的勇气和实力,但他们与这些传奇人物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