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的乱世局面,或许用诸葛亮的一句话来形容最为贴切:“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这句话概括了那个时期的动荡局面。军阀割据,割地自封,各自为政,经济上的独立性也随之而来。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的税收自然没有统一标准,而在敌对势力之间,经济交换甚至成为了战争的一部分。即便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蜀锦仍然畅销,而东吴和西川也从未为兵器的原料供应发愁。
曹操、刘备、孙权三分天下,所打的不仅仅是兵刃相见,更多的是经济上的较量。事实上,诸葛亮的多次北伐战略,实际上是以攻为守的典型体现。因为一旦战火蔓延至西川,蜀汉便无法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也无法支撑起长期的抵抗。仔细研读三国史,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时期的确存在着经济战、关税战等经济手段,尤其是以刘备和孙权为代表的“西方联盟”,就像今天的某些国家一样,采用了类似的“印钞票”策略。
刘备是个热衷于战争的将领,但在战争背后,经济才是支撑一切的根本。刘备的赏赐慷慨,蜀汉的军费开销也极为庞大。蜀汉灭亡时,军民的比例竟然超过了1:10。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让刘备捉襟见肘,于是他的一位心腹,贪官之子刘巴,提出了一个“妙计”——铸造钱币。这里的“印钞票”并非字面意义,而是指当时的“铸钱”行为。刘巴向刘备建议:“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换句话说,他建议铸造大量铜钱,以解决军费和物资不足的问题。
所谓“直百钱”,指的是通过铸造一枚五铢钱的铜,铸成当时价值百倍的铜币。这个策略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法币”制度,也就是货币的流通价值和实际价值脱钩。一开始,刘备铸造的“直百钱”质量不错,重量为八铢,直径约为一寸;然而,随着铜料的短缺,刘备开始减少铸币的重量,最终在刘禅时期,这些“直百钱”的重量降到了不到半铢,几乎轻得像纸一样,大家不难想象这有多么不值一提。
在同一时期,孙权也效仿刘备的做法,铸造了重达十二铢的“大泉五百”和十六铢的“大泉当千”铜钱。古代的货币通常是“铜本位”,而铜钱的自身价值有时甚至能超过其面值。于是,许多富人就开始拿铜钱来铸造器物,这些器物的价值可能远超铜本身的价值。刘备和孙权这两位盟友的“印钞”行为,最终让东吴和西蜀的百姓大感困惑,许多文臣武将也无所适从。刘巴和张昭等少数人或许早就知道这些铜钱会被大量铸造,并事先囤积了大量铜制品。
这种大规模的铸币行动让刘备和孙权得到的“经济回报”似乎并不如他们预期。关羽和吕蒙等人收到这笔赏赐时,也肯定感到不解:刘备给关羽五千万钱,孙权给吕蒙一亿钱,可这些钱在荆州有多少人认得?这种乱发铜钱的行为,实际上像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发行法币并用其购买物资一样——以最小的成本扰乱敌人的经济体系。
确实,刘备和孙权大量发行铜钱,最初的确让曹操遭遇了不小的麻烦。建安十三年,曹操下令全国统一使用朝廷铸造的五铢钱,然而刘备和孙权却大规模回收并重新铸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甚至采取了“毁钱炼铜”的做法,导致朝廷铜资源短缺,铸币难度加大。尽管如此,曹操并非愚钝之人,他通过一招“以铜论重”,快速破解了这一“经济战术”。曹魏只认五铢钱,其他如“直百钱”和“大泉当千”等,都不被接受。
曹操的这一政策让东吴和西蜀的商人遭遇了巨大的困境。无论他们带着多少大面额铜币进入曹魏领土,都只能进行物物交换,因为曹魏的官府只接受五铢钱。这样一来,东吴和西蜀商人进入中原后不仅无法卖出商品,还不得不在物资交换中做出让步,从而推动了中原经济的繁荣。相反,曹魏的五铢钱却在吴蜀两地得到了广泛流通,甚至形成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最终,最先感受到经济压力的是孙权。由于曹操的强硬政策,孙权的钱币面值过高,但曹操不承认,使得大面额铜币陷入困境。到东吴赤乌九年(246年),孙权只好下令收回这些大面额的铜币,转而收回市场上的流通货币。
这场贸易战持续了多年,最终曹操的经济手段使得孙权无力应对,不得不从民众身上寻求更多的税收。例如,东吴还征收过“算缗”财产税,这相当于对民众财产按价值征税。而三国时期的关税,曹操并未征收,而到曹丕时期,最高也不过是10%。相对而言,中原地区在经济和人才方面的号召力显然强于东吴和西蜀。
如果把曹操视为中原代表,那么刘备可以看作西方,孙权则代表南方。西方的“乱发钞票”策略最终造成了“民有菜色”的局面,最终陷入了困境。虽然诸葛亮多次北伐,但面对日益衰弱的蜀汉,恢复的希望也愈发渺茫。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重要的经验教训:当你拥有一个完善的产业链和广阔的消费市场时,你就不需要惧怕敌人的经济战和关税战。曹操通过中原的内循环,不仅成功破解了刘备和孙权的经济攻势,还在整个战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而东吴与西蜀因为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和民众支持,最终未能持续强盛,最终败给了曹魏。这些历史经验,或许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