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急于受招安的决定,或许有些过于草率。如果按照当时梁山的实力,再撑个三年五年,官军未必能轻易剿灭他们——在燕青负责联络招安的过程中,他清楚地报告了梁山的军力:十万大军、多个都监和节度使的连续征讨,梁山竟然屡次大败敌军,足见其军事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几乎不输宋朝的禁军。此时的梁山,已经具备了接近正规化的军队体系,战斗力可与禁军匹敌。
朝廷派遣八都监征讨梁山,实际上是通过削弱地方厢军的力量来消耗敌军。那些节度使原本出自绿林之地,宋朝的高层早有意通过削弱他们的权力来稳固中央集权。因此,梁山的招安不仅是地方势力的一次政治斗争,也是中央对地方军力的一次打压。
宋朝历代皇帝秉持“强干弱枝”的政策,始终不容地方势力膨胀。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宋朝的禁军始终占据了全国总兵力的六成以上。在宋仁宗赵祯的庆历年间,全国兵力达到了125万9千人,而其中禁军就有82万6千人,这也是“八十万禁军”这一说法的由来。禁军不仅装备精良,待遇丰厚,但实际上,战时真正参与战斗的还是地方的厢军。都监与节度使负责的,往往是地方的应急部队,而梁山的军队则多为“乡兵”或“土兵”,这些兵力往往是依赖地方自给自足的“镇砦兵”。
宋徽宗时期,宋朝与金国的联盟使得辽国迅速灭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金国借机侵入宋朝。当时,宋朝的精锐部队童贯和精兵出征,却在面对辽军残兵时惨遭败北。这一败仗成为了后来靖康之变的伏笔,也让金兵看出了宋军的虚弱。靖康之变发生时,宋朝的主力被金兵轻易击溃,宋徽宗与宋钦宗被俘,南宋的建立才随之而来。而梁山的招安发生在1121年,而靖康之变发生在1127年,这仅仅相隔六年时间。如果宋江能再耐心等待六年,梁山就能抓住“天下有变”的机会。
从梁山受招安到北宋灭亡之间的短短六年时间,可以说是梁山军队命运的一个转折。若宋江能忍耐更长的时间,他们本有可能在宋金对抗中大放异彩。那时,梁山的众多英勇好汉都正值巅峰之年。例如,鲁智深的力量可能与岳家军的顶尖高手高宠不分伯仲,而他的禅杖甚至比岳云的“铁椎”还要重。鲁智深不仅武力惊人,还曾在西夏重甲骑兵的战斗中有过经验,如果他能加入岳家军或韩家军,在抗金战争中必定会有一番作为。
梁山的其他英勇将领也并非逊色,像徐宁的钩镰枪,正是对付金国骑兵的绝佳武器。金枪手徐宁能够有效地应对金国的重甲骑兵,而与之对抗的武器,就包括了宋朝的狼牙棒和鞭。这些兵器在战场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武松在战场上的悍勇,也同样不可小觑。他勇敢无畏,常常毫不顾及自身安全,力求以最快速度击败敌人。他与金兵作战时,毫不畏惧死亡,正是这种无畏的精神,使得他在战场上格外难以对付。其他梁山好汉如关胜、林冲、花荣等,凭借各自的兵器与独特的战斗风格,也能够在抗金战争中大放异彩。
然而,梁山的领导者宋江却因过于急功近利,导致了这一切英勇将领的浪费。宋江为了寻求权力,急于接受招安,却没有耐心等到时机成熟。他可能认为通过早早投降能够为自己谋得官职,然而这也为梁山的覆灭埋下了隐患。可以说,梁山若能再等六年,其成就未必比当时的任何势力差。
在此时的背景下,宋江所面对的不仅是梁山的挑战,还包括宋朝自身的政治斗争。尽管宋江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但由于过于急功近利,未能成就真正的大业。而赵佶等宋朝皇帝,也因为不能识英才,错失了许多抗金的有力战将,最终导致梁山好汉的力量未能在抗金战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梁山好汉的英勇,尤其是像鲁智深、徐宁、武松这样的顶尖战将,倘若能加入岳家军或韩家军,必定能在抗金战场上建功立业。只是,宋江的急功近利,使得这些英勇将领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也影响了梁山最终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