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名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这计谋大致就是,魏延亲自率领万余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则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但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觉得这计太凶险,没采纳。可要是这子午谷奇谋真成了,蜀汉可就面临三种不好把控的局面。
先说第一种,蜀汉国力难以支撑后续发展。咱想想,刘备夷陵之败,那可是把蜀国大部分国力都败没了。从刘备 223 年去世,到诸葛亮 228 年第一次北伐,就短短五年时间,就算诸葛亮再有能耐,国力也恢复不到巅峰时期。当时蜀汉总兵力撑死 12 万,第一次北伐能带出的军队,也就 3 到 5 万。魏延这一去就要带走 1 万精兵,差不多是北伐军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了,这对兵力本就不充裕的蜀汉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就算魏延拿下了长安和潼关,可后续呢?要守住这么大一片新地盘,得要多少兵力?还得给这些地方提供物资,蜀汉那点家底,哪经得起这么折腾。就好比一个小家庭,本来就没多少积蓄,突然要去承担一项远超能力的大投资,结果大概率就是资金链断裂,日子更难过。
再讲讲第二种局面,曹魏必定全力反扑。长安那可是关中重镇,对曹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丢了长安,曹魏的统治可就受到直接威胁了。曹魏肯定会调集大军来收复,他们军队最少有 30 万,就算留些部队防东吴,能调到西线来收复关中的军队,最少也有 15 万。而蜀汉军队擅长山地战,关中地区地势平坦,无险可守,魏军多是平原作战的好手,还有不少骑兵。蜀军刚打完仗,以疲惫之师,用步兵在平原上对抗以逸待劳、擅长攻城略地的魏军重装步骑兵,这仗可太难打了。而且,蜀军的补给从哪来?刚占领的关中,短时间内也征不了多少粮草,从蜀汉运过来,那得费多大劲,距离太远了。这就像两个人打架,小个子好不容易偷袭得手,占了大个子一个重要据点,可大个子回过神来,带着一群人全力反扑,小个子不光要面对强大的敌人,连吃饭的家伙都快供应不上了,这局势能好吗?
最后说说第三种,蜀汉内部矛盾或将激化。魏延要是真的奇袭成功,立下这么大的功劳,那他在蜀汉的地位可就大大提升了。可别忘了,蜀汉内部本就有不同势力,像益州本土势力、荆州集团势力等等。魏延这么出彩,难免会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和不满。而且,他本就性格高傲,和一些人关系不太好。比如杨仪,两人就势同水火。要是魏延立下奇功,说不定会更加目中无人,这内部矛盾可就更容易激化了。再者说,诸葛亮一直对魏延有所保留,他更倾向于稳扎稳打。魏延的成功,很可能会打破诸葛亮原本的战略布局,两人之间说不定也会产生间隙。这就好比一个公司,员工搞了个冒险的项目,虽然成功了,可却打乱了公司原本的规划,还引起其他员工的不满,公司内部能不乱套吗?在这种情况下,魏延很可能会被暗害。他功劳太大,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说不定就会有人暗中使坏,找机会除掉他。
所以啊,这子午谷奇谋就算成功了,对蜀汉来说,也未必是好事,而魏延的命运,大概率也是悲剧收场。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咱们从这些分析中,也能感受到三国时期局势的复杂和微妙。要是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不妨点个赞,关注一下,后续我还会分享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愿大家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感悟,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