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中,杨志、关胜、呼延灼这三位名将后代最惹眼。论家世,杨志是杨家将后人,关胜是关羽子孙,呼延灼是呼延赞嫡派。但同样顶着祖宗光环,他们的人生轨迹却大不一样,谁给祖宗长脸,谁又丢了人?咱们好好唠唠。
作为五侯杨令公的嫡系,杨志走的是武举正途,当过殿帅府制使。可惜命运跟他开玩笑:押送花石纲翻了船,怕被治罪跑路;卖刀时遇上泼皮牛二,一刀下去刺配大名府;好不容易被梁中书赏识,押送生辰纲又被晁盖劫了 —— 他自己都感慨 "时乖运蹇",运气太背。
但杨志这人有骨气。失陷花石纲后,他没直接给高俅送钱,而是 "买上告下" 走流程,结果被高俅一顿骂赶了出来。换别人早跪下磕头了,杨志只在背后骂句 "忒毒害"。在大名府,他靠真本事当上提辖,没靠关系走后门。流落江湖时,也没干过打家劫舍的勾当。
要说缺点,就是担当差点。丢了花石纲直接跑路,不像个武将该有的担当。但总体来说,杨志武艺没给杨家将丢脸,气节上也守住了底线,就是脑子不太会转弯,被命运按在地上摩擦。
关胜这出身太吓人 —— 三国关羽的后代,青龙偃月刀耍得有模有样。可他只当个蒲东巡检,相当于地方治安队长,换谁都憋屈。直到蔡京召见,他才被破格提拔为指挥使,去打梁山泊。
见蔡太师时,关胜不卑不亢,问啥答啥,没一点谄媚样儿,这派头不愧是汉寿亭侯的后人。兵败被擒后,他听宋江说 "替天行道",才点头落草,没为了活命瞎投降。
关胜的问题在于,明明有 "郡马" 这层关系(他是蒲东郡马),却不去走后门,宁可窝在小地方当巡检。不过比起向奸臣低头,这点 "不会来事" 反倒成了优点。他没给老祖宗关羽丢脸,上梁山也算选了条 "曲线救国" 的路。
呼延灼是呼延赞的后人,使两条钢鞭,落草前就是汝宁郡都统制,掌管一州兵权,这官比杨志、关胜都大。他能混得这么好,跟高俅关系不一般。
你看他见高俅时,张口就叫 "恩相",这称呼比杨志的 "高太尉"、关胜的 "太师" 更显亲近。施耐庵特意写这细节,就是暗示呼延灼的都统制可能是高俅保举的。征讨梁山时,他也卖力,想在高俅面前表现。
兵败被擒后,呼延灼一开始装硬汉不降,可宋江一提 "将来招安",他立马跪下:"非是不忠于国,实在是哥哥义气感人!" 这转变也太快了点。施耐庵都找补说 "是天罡之数,义气相投",这话听着就像在说 "他就是个软骨头"。
呼延灼为了前途,跟奸臣勾连,又轻易投降梁山,论气节确实不如杨志和关胜。但他结局好啊 —— 招安后当御营指挥使,天天跟着皇帝,后来还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施耐庵这么写,多半是为了给呼延家留点面子。
论官职,呼延灼最高;论骨气,杨志和关胜更硬。古人重操守,从这角度看:
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奸臣当道的年代,想保住祖宗脸面又活出个人样,太难了。杨志守着骨气饿死,关胜空有本事埋没,呼延灼放下身段却得了善终 —— 这不是他们个人的错,是那个世道逼着人做选择。施耐庵写这三个名将后代,其实是在骂那个 "英雄无用武之地,小人反倒步步高升" 的黑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