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中,最引人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军衔最高的上将王陵基。虽然他曾是赫赫有名的蒋系将领,但现在的他早已年迈,几乎失去自理能力。若是放他出去,他不需要多长时间便会自己跑回来。生活中,连个帮忙挤牙膏、刮胡子的人都没有,连最基本的吃饭和睡觉的地方都找不到。相比之下,如果回到功德林,至少还能得到王耀武和杜聿明的照料。甚至连徐远举这个平时有些“凶猛”的人物,也对王陵基保持着十分客气的态度。
徐远举之所以如此对待王陵基,原因并不复杂。徐远举虽然在保密局西南特区担任区长,但他的实际职务是“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第二处少将处长兼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与他职位相对的王陵基早在1943年便晋升为陆军上将,并且是蒋系“中执委”成员,地位在西南一带几乎等同于“土皇帝”。对于王陵基来说,轻松捏碎徐远举的饭碗,甚至直接剥夺他“吃饭工具”并不困难——毕竟王陵基不仅曾经打过老蒋的耳光,还与张群、陈果夫等蒋中正的重要人物是朋友。而且,在戴笠去世后,军统转型为保密局,其势力大不如前,像徐远举、周养浩这样的特务少将,面对像王陵基这样的老派军阀,自然只能低头忍气吞声。
不仅如此,徐远举也不好与杜聿明和王耀武为敌。杜聿明和王耀武的背景要远强于他,尤其是在老蒋眼中,二人分别担任着极其重要的军事职务,分别影响着整个战局的走向。杜聿明虽然排名第三十四,但他对于蒋军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与王耀武不同,杜聿明指挥过的战役中,他不仅仅是在单纯的一个战区作战,还兼任着多重职务,甚至亲自指挥过两场决定性的战役,且每一场的损失都巨大。特别是辽沈战役,蒋军不仅死伤惨重,还被大量俘虏,直至整个战局几乎崩溃。而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的“指挥”更是导致了蒋军几乎全线崩溃,损失兵员数以百万计。
而王耀武的情况则略有不同。他的指挥风格和战略眼光相对保守。王耀武虽然是第二绥靖区司令长官,但他面对蒋介石时,时常处于“被动应对”的状态。王耀武在许多战役中并未主动出击,而是尽量拖延和消极应对。这种性格使得他常常成为老蒋眼中的“消极分子”。尤其是在“莱芜战役”中,他的判断虽然正确,依然未能避免李仙洲在陈诚的压力下遭遇全军覆没的惨败。王耀武最有名的“抓猪”言论,便是由此战役而来。虽然他手中拥有兵力,但这支兵力相对来说并不强大,且他的指挥能力远不如杜聿明。
王耀武的整体战斗力和战略眼光显然比不上杜聿明,特别是在指挥能力上更显逊色。相比之下,杜聿明无论是对战局的反应,还是在复杂局面中的决策,都要更加果断和专业。尽管王耀武也有一定的军事背景和资源,但他和杜聿明的差距依旧显而易见。在王耀武的手中,部队通常会处于被动状态,极少能主动打破敌人的阵地。而杜聿明则能够在面对困难局面时做出迅速反应,领导蒋军进行有效的反击,虽未最终逆转战局,但其个人的指挥能力远超王耀武。
老蒋之所以对杜聿明信任有加,主要是因为杜的资历深厚,并且十分听从指挥。而王耀武虽然能力可圈可点,但其个性上更多倾向于独立自主,常有自己的主张,这反而让老蒋感到不安。历史上杜聿明在面对困境时,多次选择顺从老蒋的决策,而王耀武则常常在决策上表现出不服从的倾向。在某些历史节点,正是这种不服从让王耀武与蒋介石的关系变得疏远。而杜聿明则凭借自己的顺从,虽然屡屡遭遇失败,却始终能保持蒋的宠信。
而在“特赦1959”中的对比则揭示了老蒋对两人的不同看法。王耀武在华东和华北的影响力并不如杜聿明在全国范围内的巨大影响,而老蒋在战时所面对的两人,最终无论是资历、指挥能力,还是战斗结果,杜聿明始终在王耀武之上。这也使得老蒋在内心深处,对王耀武的厌恶远超过对杜聿明的批评。
最终,这场战斗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较量,更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决策方式在历史洪流中的碰撞。杜聿明的失败,或许更多是由于他无法改变战局,而王耀武的失败,往往源自他那过于独立、不愿意服从命令的个性。这也让他们之间的差距,成为了老蒋深感失望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