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作者激励计划
1949年12月,湖南军区的肖劲光正忙于日常工作,忽然接到四野的首长约谈通知。这位首长向他透露,关于调任海军的消息尚未得到最终确认,内部对于他的调任存在一些分歧意见。同时,他告知肖劲光有两条发展路径:一是接受海军的工作;二是留任中南军区的司令职务。
在海军司令部尚未建立之前,1949年4月,华东海军便已成立,由张爱萍担任指挥和政治委员。成立华东海军的主要目标是为即将解放台湾做好准备。因此,尽管海军总部尚未成立,华东海军的指挥部却提前运作,为后期的海军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海军司令部的设立,谁将担任司令员的问题浮出水面。肖劲光逐渐进入到中央领导的关注视野,他具备的不少先决条件使他在众多候选中脱颖而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明显偏向苏联,苏方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包括武器、装备和技术等,极大地助力了我国的国防建设。
在海军和空军的建设中,我们几乎是从零开始。尽管国民党的一部分空军和海军人员选择起义并留下了一些舰艇和飞机,但数量和质量都远不能满足新中国对于空中防御和海上防护的巨大需求。
在空军方面,苏联同意在中国组建六所航校,并提供270架教练机,帮助培养三四百名飞行员,期望在毕业后能够建立两个歼击师和一个轰炸师。第一批援助的飞机总计达到434架。
这一切的具体谈判由空军司令刘亚楼负责,其接见的是苏军总参谋长和空军总司令,两位都是元帅,其规格之高令人钦佩。刘亚楼此前曾在苏联留学,并在红军中任职,对俄语的流利掌握为他赢得了优待。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张爱萍随同代表团前往苏联,却遭遇冷遇,不仅未能见到海军的指挥官,连海军参谋长的面都没见到,陪同的只有一位中校。在这一悖于常理的待遇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秘密呢?
从战略层面来看,海军作为战略军种的地位不容小视。历史事实表明,一个国家若想崛起,首先必须控制海洋,尤其是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域和航道。难道苏联在暗中不愿意让我们拥有强大的海上力量?后来苏方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意在恢复对旅顺和大连的控制,并在这两地驻军。
在海军援助有限的情况下,上级决定调任肖劲光担任海军司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曾两度访问苏联,能说流利的俄语,从而增进了与苏军的良好关系。这与刘亚楼和张爱萍所代表团的待遇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关于肖劲光是否能担任海军司令,中央尚未形成一致意见,有些人对他的任命持不同意见,可能还存在其他备选人。四野的首长与他沟通时表示,需要做好准备,一旦被任命为海军司令,他就必须离开长沙前往北京工作。
在此之前,四野的领导本计划让他继续留在中南地区担任司令。中南军区的高层中,林总为司令,罗荣桓为政委,他们二人都已调往北京,而实际主持军区工作的则是由副政委提拔上来的谭政。中南军区急需一位军事干部来掌舵,而在四个兵团的司令中,程子华已被派往山西,刘亚楼则被任命为空军司令,邓华在广州,考虑到资历和职务,肖劲光显得尤为合适。
本人对于留在中南地区工作的想法也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他对海军工作并不熟悉,如何能在新领域开拓进展?而留在中南则不同,他对当地的状况和干部都很了解,工作起来将会更加顺利。
正当肖劲光在考虑是去是留之际,上级突然任命他为海军司令。他负责组建的海军其实并非完全白手起家,至少华东海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他主导了海军司令部的建设,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海军领导机关顺利成立,并陆续调派各种单位的干部入职,进一步增强了领导力量。
自那以后,肖劲光便在海军司令员的岗位上奉献了整整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