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随着新中国建立的日子日益临近,许多人在看到政治协商会议的名单时,对“李承干”这个名字感到陌生。这种情况与李承干所从事工作的特殊性质密切相关,他在武器制造领域的贡献鲜为人知。然而,周恩来对他却十分熟悉,面带微笑地夸赞道:“他可是国宝级的功勋啊!”
那么,李承干究竟做了怎样的贡献,以至于被周恩来称誉为“国宝级功勋”?同时,为何他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呢?如前所述,这与他工作的独特性有关。作为一位高级技术人员,李承干在武器生产领域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李承干于1888年出生,正值清朝光绪年间。这一年,张之洞开始选拔优秀人才赴日本留学,李承干便是首批被选派的留学生之一,这无疑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与优异表现。后来,他又赴德国进修,专攻机器制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日本求学期间,李承干加入了同盟会,满怀救国的理想。返回祖国后,他参与了黄兴领导的反清斗争,心中始终怀有对孙中山的崇敬,成为了孙中山的坚定追随者。在民国成立后,李承干依托自身所学,进入了南京的金陵制造局,展开了长达20年的兵工事业生涯。
李承干在兵工事业中的贡献不可小觑,北伐军的武器和弹药多由他负责供给。李承干后来被任命为南京兵工厂的厂长,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重视。蒋介石为了拉拢他,也希望李承干能够加入国民党。
然而,李承干对蒋介石并无好感,尤其是在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情况下,他甚至一度考虑离开。然而,出于对兵工厂发展的责任,李承干决定留下,最终蒋介石也未再强求李承干加入国民党。
因此,他虽然没有成为国民党党员,却在职务上担任了重要角色,始终专注于推进兵工事业。1946年,当日本侵略者全面展开侵华战争时,李承干所主管的金陵兵工厂已经发展成为民国最大的兵工制造单位,雇员人数超过3000人。
面临日本军队的不断侵扰,李承干建议将兵工厂迁往重庆,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搬迁后,第10和第21两大兵工厂在重庆逐渐形成,其中第21兵工厂规模最大,李承干直接负责该厂的运营。在抗日前线,六成的武器由第21兵工厂生产,李承干研发的24式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使得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实力显著增强,因此成为日军轰炸的主要目标。
在抗战期间,日军频繁对重庆实施轰炸,旨在摧毁或干扰兵工厂的生产。李承干面对空袭,提出了“开工第一,出货第一”的口号,鼓舞员工在防空洞中继续生产,展现了非凡的抗压能力和领导风范。
蒋介石为了表彰李承干的贡献,给予他中将军衔,尽管李承干从未亲临战场,并同时任命他为兵工署副署长。抗战胜利后,李承干并没有沉迷于高位厚禄,果断拒绝参与内战,辞去了所有职务,展现了高尚的个人品质。
之后,李承干选择在一家民营化工企业工作,担任分厂厂长。1948年11月,他迁居解放区,积极参与新政协会议。1954年,李承干被任命为新中国第一任计量局局长,然而在1959年1月,他因病去世,享年71岁,留给世人无尽的思念和敬仰。
参考资料:《李承干传》、《中国兵工企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