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1月21日电 (记者董志雯)深耕多年的杨浦文化品牌项目“百姓艺苑”再次迎来“期末汇报”。11月21日,2025年杨浦区社区与院团结对共建成果展评展演在杨浦文化艺术中心星剧场举行。在多家专业院团的持续支持下,各街道与院团共建的最新原创成果集中亮相。一场以社区居民为主角的展演,展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温度与厚度。来自全区12个街道的团队依次登台,带来舞蹈、合唱、小品、评弹、木偶剧等多元作品,既是“百姓艺苑”的年度“考核”,也是市民艺术能力不断提升的生动注脚。

12个街道同台“亮绝活”,年度成绩单含金量十足

舞台灯光亮起,原创节目轮番上演。定海路街道的合唱情景短剧《码头之声》率先登场,由街道与上海歌剧院、滨江小学共同创排,将国家级非遗“上海港码头号子”融入情境表演,使传统劳动号子在舞台上焕发当代活力。随后上场的江浦路街道舞蹈《春落桃园》在上海歌舞团指导下呈现诗意画卷,四平路街道的小品《社区里的ABC》以轻松诙谐的方式呈现跨国文化交流中的温情,长海路街道原创青少年木偶剧《成长的礼物》以孩子们的视角讲述成长、勇气与梦想的故事。

音乐类作品同样精彩。五角场街道原创合唱《心手相牵的地方》、殷行街道改编合唱《乘胜进军》、新江湾城街道的《唱着歌儿去远方》均在专业院团指导下完成创编,展现出社区作品在专业化道路上的坚实跃升。《织春》《涧水悠然》《龙游湖畔》等舞蹈作品则以江南文化与自然意象为灵感,在上海歌舞团的创作辅导下,用当代舞蹈语汇表达传统文化的深意。大桥街道的小品《指尖上的彩虹》以幽默故事呈现社区治理成果。平凉路街道与上海评弹团合作的《诗韵江南》以评弹声腔勾勒江南气韵,引人沉浸。
为鼓励原创、促进互鉴,本次展演邀请专业评委现场评审,评选多项年度奖项,为团队带来新的艺术动力。
“百姓艺苑”18年深耕,成为市民身边的“文化坐标”

“百姓艺苑”已深耕18年,覆盖全区12个街道。项目以“搭建共建平台、建立保障机制、提升文化品牌”为核心,通过“百姓参与,院团助力”的方式,让艺术真正扎根日常,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可持续、可迭代的公共文化模式,成为杨浦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坐标之一。
多家专业院团持续在杨浦深度参与,提供艺术指导、作品创排、教师培训等支持,为社区团队的专业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艺术家们将创编逻辑、音乐结构、舞台呈现等专业理念带进社区,使居民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逐步理解艺术表达的内在逻辑。由此,一批“从普通爱好者成长为创作者”的文艺骨干逐渐涌现,成为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的内生力量。
随着青年与儿童队伍加入,“百姓艺苑”也成为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年龄的市民在同一个舞台上表达自我、连接彼此,让文化真正“长在居民身上”。“百姓艺苑”已不再只是把文艺送到社区,而是让居民共同参与文化创造,成为杨浦文化自信与文化活力的鲜活样本。
文化在城市深处扎根,社区艺术持续蓄力
舞台上的掌声见证市民艺术能力的提升,而背后更显露出一种正在形成的文化生态——市民从“观众”逐渐成为“生产者”。今年,不少街道在节目创意、脚本、舞美构思上展现更强独立性,选题更加多元。从滨江工业记忆,到社区共治,从江南文化审美,到儿童成长心路,从多民族融合,到银龄群体的生命表达。社区居民以生活经验为素材,与专业艺术家共同打磨作品,形成“从社区生长”的文化生产方式。
展望未来,杨浦将继续深化院团与社区的结对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更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打造更多精品项目,让艺术在这片土地上持续生长、不断绽放,实现“人人皆可艺术、人人皆可表达、人人皆能为文化添一笔”的文化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