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宣城古代的贡品
创始人
2025-09-17 06:02:07
0

陆再奇

第1847期

贡品,是指古代臣民或属国向帝王进献的物品。贡者,名特优也。贡品多为全国各地品质优秀、或稀缺珍罕,或享有盛誉,或寓意吉祥的极品和精华。“贡”是我国古代税收的一种别称,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末期。那时,被征服的部落必须向征服者进献本地的土特产品。传说帝舜统治天下时,曾划地分族,令四方献纳土产。夏禹立国后,继续实行土贡征收。将境土分为九州,令各州献纳特产以中央王朝支用,历史上称作“禹别九州,任土作贡”。通俗地讲,凡一方之土特产,要将最新、最好的向朝廷交纳,供皇族使用,称之为贡赋。

夫南之橘、北之枳,土之异也。鸜鹆巢于鲁,杜鹃鸣于洛,气之变化。故古有土宜之法,以办土物。据正史和地方志书记载:宣城历史上的贡品,自商周至清末,从未中断,既有手工艺品,又有地方土特产品,还有境内的野生动物等,贡品的种类主要有银、锡、铜、绮白、纻丝头、红毯、兔褐(青毫、紫毫)、簟、纸、笔、署预(薯蓣)、黄连、碌青、茶、梨、丝、绵、绸、白苧、涂尖、紫栗以及天鹅、麂、獐、貉、狸皮等50多个品种和类别。光绪《宣城县志》卷之七《田赋》载,岁贡:旧有野味、税丝、雪犁、木瓜、官瓶、缎匹凡12款。万历《宁国府志》卷八《食货志》载:岁贡之目十有二:曰物料、曰野味、曰盐课、曰税课、曰鱼课、曰税丝、曰雪犁、曰木瓜、曰芽茶、曰官瓶、曰缎匹。现将部分贡品介绍如下:

一、手工艺类贡品

(一)铜锡制品

商周时期,宣城境内的贡品。《禹贡》称扬州“贡唯金三品”(即金、银、铜)。郭沫若最早提出东南夷与中原政权之间存着一条以金锡入贡或交易之路——“金道锡行”。金道锡行”顾名思义,即是古代金锡入贡中原王朝或交易之路。

(二)宣笔

晋至清,宣城境内的贡品。西晋张华《博物志》云:“宣城之笔,虽管答至妙,而佳者亦少,大约供进或达寮为之则稍工。”意思即是:宣城产的笔,虽然笔管非常精妙,但市场上好的笔很少,主要因为是好的笔都进贡给朝廷或供应官府。此为宣笔为贡笔最早的记述。宣笔即宣城郡生产的笔,后世统称宣笔。

《新唐书·地理志》载:“宣州宣城郡,望(注:指州郡等级),土贡:银、铜器、绮白、纻丝头、红毯、兔褐、簟纸、笔、署预、黄连、碌青。”

《唐国史补》载:“宣州以兔毛为褐。”

《北户录》载:“宣州岁贡青毫六两,紫毫三两,次毫六两。劲健无以过也。”

《宋史·地理志》载:宁国府本宣州宣城郡“贡纻布、黄连、笔。”顺治《泾县志》载:“分解都水司笔管五百七十五枝,兔皮二十一张,香狸皮九张,山羊毛二斤。”

清嘉庆《泾县志》载:“都水司笔管五百七十五枝,兔皮二十一张,香狸皮九张,山羊毛二斤,额解本色。”

(三)宣纸

唐至清宣城贡品。《旧唐书·韦坚传》载:唐天宝二年(743)陕郡太守兼水陆转运使韦坚引浐水到长安城东望春楼下,汇积成广运潭,请唐玄宗登楼观赏检阅。在数百艘郡漕船中,唯有宣城郡船载空青石、纸、笔、黄连。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宋熙定七年(1074)六月,“诏降宣纸式下杭州,岁造五万番。自今公移(旧时公文的一种,行于不相属的官署间的平行文)常用纸,长短广狭,毋得与宣纸相乱。”

嘉靖《宁国府志》载:“岁办解纸脚价银27两,每巡按御史差解,都察院纸劄则给之。”

嘉靖《泾县志》载:“巡按衙门岁解纸张俱出自泾县宣阳都槽户制造,差官领解。”

乾隆《泾县志》记载:“食货之属,泾县供上用者曰金榜,高四尺,阔四尺五寸。槽户岁制,差官所解。明时由巡按,国朝由布政司,每岁户部发价银三万两额解至京。康熙戊戌后,内差采买。最大曰潞王,高一丈六尺,明潞藩制式;次曰白鹿,高一丈二尺;曰画心,一曰澄心堂;曰罗纹,赵氏新仿古式;曰卷廉,围墨新用;曰连四,曰公单,悉常用。俱出湖北冲,慈坑、宋村、小岭诸处。别样有学书,有伞纸。皆皮为之。”

(四)红线毯

唐代宣城贡品。白居易《红线毯》曰:“红线毯,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染为红线红于蓝,织作披香殿上毯。披香殿广十丈余,红线织成可殿铺;彩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美人踏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宣州太守加样织,自谓为臣能竭力;百夫同担进宫中,线厚丝多卷不得。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五)丝、绵、绸、白苧等

明代宣城贡品。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载:曰丝,曰绵,曰绸,曰白苧。俱明时岁贡。又曰:明时岁贡,尚有税丝、雪犁、木瓜、缎匹、芽茶、紫栗诸品。万历《宁国府志·食货志》载:缎匹,岁造青、红、绿、素缎五百五十七匹,织金熊罴、海马、犀角胸背缎一百三十九匹,共丝料金工银一千七百一十九两八钱有奇。

(六)宣州瓷器。明代宣城贡品。万历《宁国府志》卷八《食货志》载:官瓶一十二万个,内一十一万五千解仪真抽分厂转解工部,五千个解南京工部,宣城窑造纳,复役与园户埒。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载:服用之属曰陶,《嘉定志》:泾邑孤坑山下有陶灶,出陶器以资乡邑之用。明时宣城岁贡官瓶。

二、物产类贡品

(一)茶叶

东晋,宣城郡产贡茶。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载:“东晋元帝时(317—322),温峤官于宣城,时进贡茶千斤,贡茗三百斤。”这是安徽茶进贡朝廷的最早文字记载。

唐代,宣州鸦山茶荐于京洛。

宋代,宁国县雅山茶。李心传《建炎记》载:“宁国府产茶112万斤,宁国县雅山茶为贡品。”鸦山(即丫山)是指曾在历史上享名一时的丫山茶。《茶谱》:宣城县丫山形如小饼,横铺茗牙其上,其山东为朝阳所烛,号曰阳坡,其茶最胜,太守常荐之,京洛人士题曰“丫山阳坡横纹茶,一名瑞草魁”。宋梅询有“茶煮雅山雪满瓯”之句,今不可多得。又曰:此茶产于郎溪、宁国交界之“鸦山”,茶由此得名,鸦山茶“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牙”“饮啜气觉清”。茶以阳坡者为最,古人称之为“丫山阳坡横纹茶”,又美其名为“瑞草魁”。

鸦山茶远在唐宋时就蜚声中华,名在建溪、双井、蒙顶、天目等之上,并作为贡品入官。宋梅尧臣诗:“昔观唐人诗,茶韵鸦山嘉。鸦御茶子生,遂同山谷鸦。重以初枪旗,采之穿烟霞,江南虽盛产,处处无此产。”

嘉靖《宁国县志·食货志》载:芽茶、叶茶各一千一百斤,宣城茶户采纳。

清代涂尖。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载:泾县茶、纸、笋三者最著,茶种不一,有涂尖、梅花片、草青、黄茶、雨前、碧山、考坑、涌溪、洋尖等名。每年涂尖作贡,其叶细长如眉,有似浙之龙津,然味薄不逮龙津远甚。

(二)宣州雪梨

明代宣城贡品。嘉庆《宁国府志·食货志·物产》载:宣城岁贡雪梨四十斤,解南京礼部。嘉靖《宁国县志·食货志》载:雪梨四十斤,贡南京礼部,太庙荐新以立秋后五日。初,雪梨除荐新外,又进贡京师。嘉靖中,巡按御史王完奏免之。

宋代苏颂《图经本草》有宣城雪梨其味极长的记载,其实大而圆,皮白细嫩,肉脆无渣。宣州雪梨在未成熟之时,人工用桐油桑皮纸在树上包裹起来,使用其不见阳光,等到秋后成熟时,从树上一个个收下来,拆去油纸,其色晶莹皎白可爱,故名之为雪梨或乳梨。宋嘉定志载;乳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

嘉靖《宁国县志·地舆类·土产》载:梨,按梨性寒,出北方梨为佳。宁国梨亦胜他方。有七种:雪梨、青皮梨、寒梨、斤九梨、酥梨、棠梨、蜜汁梨。出宣州界近水东者名宣梨,即雪梨,极佳。秋后三日宣州采献太庙。

嘉庆《宁国府志·食货志·物产》载:梨。明时岁贡。宋嘉定志载:乳梨出宣州,皮厚而肉实,其味极长,产孟村者佳。国朝沈泌《雪梨谣》曰:“花开春月霏琼雪,实结秋深类萍实。畴曩曾同橘柚包,绣衣抗言北贡绝。裹以桐箬承以筐,阑宵朴被干掫防。幸非炎方荔枝比,飞遁不扰红尘忙。”

(三)宣木瓜

南唐和明代宣城贡品。《南唐书》卷一《烈祖纪》载:天福五年(南唐升元四年、939)六月,罢“宣州岁贡木瓜杂果”。嘉靖《宁国府志·职贡·方物》载:宣城岁进……木瓜一等一千八百个,中等五百个,下等二百下,又干瓜十斤,俱解礼部。嘉庆《宁国府志·食货志·物产》载:木瓜。明时岁贡,出宣城新城者佳。嘉靖《宁国县志·食货志》载:木瓜,岁贡礼部以颗计,上瓜一千八百,中瓜五百,下瓜二百,又干瓜十斤,霜降后一日进。木瓜、雪梨独出宣城,凡园户共瓜梨者,量复其役。

宣木瓜,蔷薇科落叶阔叶树木,三四月间花开叶同放,花色淡红。九十月结果,形如小瓜。其果成熟时皮光色黄,芬香袭人。宣城栽培木瓜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体糯味酸,香气浓郁,品质理佳,曾为贡品。由于宣城的木瓜在全国夺魁,故名宣木瓜。

清代沈泌《木瓜谣》曰:承天作赋风人咏,投报相与吾所敬。瀹汤澡躬疻痏除,岂惟瓜德见瓜性。此物并犁东南乡,吾家塌里产最良。因类而及辨方物,奚必草木稽含祥。

(四)黄连

唐宋和明代宣城贡品。嘉庆《宁国府志·食货志·物产》载:国朝巡抚钟题《请全折黄连疏》其略曰:宁国古称宣州。方书所载宣连唐宋入贡,元朝罢之。洪武定制,宁国府太平县岁进四十斤,至万历年间裁减其半。其宣、南、泾、宁、旌五县,岁派黄连一千七百斤,历来俱解折色。

黄连,亦称野黄连、连珠连,属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茎高15—25厘米,羽状复叶,似菊。三、四月开花,花淡白微黄,五、六月结子。根茎黄色,结节紧密,形如连珠,常分枝,密生须根。

黄连种类多,都冠以产地名而区别其性能。《本草》称生宣州者,名宣连,寒而不滞,入药最良。陶弘景亦谓:黄连以宣州九节坚重、相击有声者为上,歙州次之。黄山为宣歙中坚,灵气所钟,所产自系上品矣(《黄山指南》),又旌德志载:前明岁解本色,五十斤有奇,旌民苦之。《大观本草》有宣州黄连、歙州黄连图。

(五)芮枣

清代旌德县贡品。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果之品载:芮枣出旌德县幽竹山,其山芮姓管业,故名。山中枣树不下数千,内有二树,相传葛仙翁炼丹遗炉培拥而生,每岁结子不过数百。小儿出痘或不灌浆,煮二三枚服之,痘浆立满。近年采买作贡,惟枣色与他枣无异,售者得以伪乱真耳。

(六)笋

清代泾县贡品。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蔬之品:曰笋,宁郡处处皆有,泾邑琴笋为最,近岁作贡。清代沈泌《劚笋谣》曰:秋掘黄精冬劚笋,负镵深陟苍筤岭。循根迸土竹无伤,攫取一园青玉影。山厨烧啖味绝伦,佐以茗碗尤解新。此外何物可方驾,周颙晚菘张翰莼。

三、野生动物类贡品

(一)天鹅

明代宣城贡品。洪武《宁国府志》载:宣城岁贡天鹅四只。

(二)鹚

明代宁国府南陵县贡品。嘉庆《宁国府志》卷十八《食货志·物产》载:禽之属曰鹚,按:明时宣城南陵岁贡鹚。“䳓”字《六书》不载,未知何物。查《本草》,秃鹙一名,亦名持老鹙也。本作老,俗加鸟。

(三)麂麂獐皮

明代宣城贡品。洪武《宁国府志》载:宁国县岁贡獐、麂、狸皮。清沈泌诗:“狸麂纷淆核。”按麂獐之属,宣城上市街与鸡鱼同列,秋冬尤盛,唯不见獐麂之首。猎者获兽,即将兽首割献山神,以酬神贶,否则数日不能获一。

(四)貉皮

宋代宣城贡品。北宋《元丰九域志》载:宣城岁贡貉皮。

(五)玉面狸皮

明清时宣城贡品。玉面狸,一名牛尾狸,又名果子狸。《山堂肆考》云:面白毛而尾如牛尾。如宋代梅尧臣诗“沙河马蹄鳖,雪山牛尾狸”是也。其背多油,涂蜜制之尤佳美,生食不甚佳。明嘉靖《宁国县志》卷之一《地舆类》载:岁贡二只,或曰九节狸。清代沈泌《捕狸谣》:“吾宣贡品夸二绝,上者玉面次竹节。颛啖果实体腻肥,土人张置在秋月。鲜餐薰啖剧甘美,利用肴蒸靡脂毁。糁以粤饧佐以豉,不羡江瑶桂为旨。”

(作者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二级调研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陈... 1945年,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的关系逐渐紧张,特别是在上党战役爆发后,我军取得了显著的战果...
三国文化浸润少年心 成都石室双... 近日,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赴武侯祠博物馆开展历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并成功举办研学成果展...
原创 美... 当然,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细节描述,且总字数不会有太大变化。 --- 苏联...
原创 开... 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真诚邀请您点击“关注”,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独特的参与感,感谢您...
原创 自... 在《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之死表示了深刻的惋惜和反思,他写道: 有人说:“天道并不...
原创 美... 美国人的祖先源于美洲的原住民。这些原住民指的是南北美洲上所有的土著群体,而并非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或种...
原创 美... 1991年12月25日,历经69年的世界首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宣布解体。当克里姆林宫上的苏联国旗缓缓降...
原创 苏... 老冯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一个让人感到有些讶异的冷知识——苏联曾经公开承认伪满洲国的存在。这个事实或许让许...
原创 为... #为何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汉武帝缔造了中国,隋文帝拯救了中国 在历史的长河中,秦始皇、汉武帝与隋文...
高旭奇:丹青铸史,笔下春秋丨私... 拉仇恨 (八十九) 文/高旭奇 1.今天晚上和我几位亲近的朋友聚聚,我很高兴,我不会说话,我说说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