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23日,备受瞩目的七大正式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755名代表汇聚一堂。
七大自1938年起便开始筹备,原计划在1941年召开。然而,由于种种不可抗力的因素,会议不断推迟。最终,经过漫长的推迟和准备,七大会于1945年4月如期召开。此次大会的代表,正是当时党内121万党员的缩影。此次大会代表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齐聚一堂。大会召开前,来自不同地区的代表们早已陆续前往陕甘宁边区,但随着大会推迟,原本计划的时间表被打乱,最终755名代表才得以参加。
这755名代表被分成了八个代表团。每个代表团都有各自的团长,且这些团长大多数都是当时名声赫赫的将领。
中直与军直代表团的团长是李富春,他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的主任。当时45岁的李富春,身兼大会筹备组副秘书长,肩负着会议的会务工作,和任弼时一同负责确保大会的顺利举行。他选定了七大举办地——杨家岭的大礼堂,且亲自监督了会场的布置。考虑到延安局势复杂,为了保障大会的安全,李富春与任弼时安排警卫团加强会场及代表驻地的巡逻,甚至派出了防空部队驻守清凉山等制高点。此外,考虑到参会代表的食宿问题,李富春制定了详细的伙食计划,包括早晨的清粥小菜、每日一颗鸡蛋、四两猪肉、馒头和新鲜蔬菜等,确保代表们有足够的营养支持大会的顺利进行。虽然原定大会持续15天,但由于各代表踊跃发言,会议最终延续了50天,这也使得李富春不得不不断增加预算以满足代表的需求。
中直与军直代表团的成员阵容强大,除李富春外,还有赵毅敏、吴烈、范文澜、黄火青、张琴秋、陈伯达、刘英、胡乔木、艾思奇等56人。值得一提的是,李富春的妻子蔡畅也参与了七大,并在晋察冀代表团中担任重要职务,最终夫妻二人都当选为中央委员。
而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则由西北局的书记高岗担任团长。高岗时年40岁,是陕北红军的核心人物之一。作为刘志丹和谢子长的继任者,高岗在党内有着极高的威望。1941年,延安开始实施“大生产运动”,而高岗则是这项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抗战期间,他组织的“大生产”在艰苦的敌后环境下取得了显著成果。随着整风运动的展开,高岗也成为了这一过程中重要的调研者之一。高岗风度翩翩,深受解放区妇女的喜爱,他的魅力也使得他在七大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大代表团的团长。陕甘宁代表团拥有林伯渠、谭政、萧劲光、李卓然等144人。
晋绥代表团则由八路军120师的师长贺老总担任团长。贺老总虽然在抗战期间一直坚守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重任中,但他在指挥作战的过程中屡屡立下赫赫战功。例如,雁门关伏击战、冀中战斗等一系列战斗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随着战争进入后期,贺老总逐渐从一线指挥岗位上退居二线。晋绥代表团的成员阵容也相当强大,除了贺老总,还有许光达、乌兰夫、周士第等52人。会议期间,晋绥代表团的一辆大卡车成了参会的标志性景象,贺老总坐在副驾驶,其他代表站在卡车上。
晋察冀代表团的团长是彭真,他是北方局的书记,也是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抗战爆发后,彭真率领晋察冀根据地,发展巩固了敌后抗战的重要阵地。在整风运动中,彭真作为主席的得力助手,深得主席的信任。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彭真在七大中被任命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的主任,并得到了极高的声望。晋察冀代表团的成员有罗瑞卿、邓华、萧克等126人。
而晋冀鲁豫代表团则由著名的129师师长刘伯承担任团长。刘伯承是八路军的军政委员会成员之一,指挥着太行、太岳等根据地的抗战工作。随着抗战的深入,刘伯承和129师成为了抗战的重要支柱之一。晋冀鲁豫代表团的成员阵容同样不容小觑,除了刘伯承外,还有陈赓、傅钟、杨得志等106位代表。
在山东代表团中,林总担任团长,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名将,林总指挥了多个关键战役。虽然战后因为误伤事件而离开了前线,但在大后方的统战工作中,林总协助周副主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山东代表团有64名成员,包括朱瑞、徐向前等人。
华中代表团由新四军的代军长陈毅担任团长,陈毅在抗战初期曾参与南昌起义,并且在新四军的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七大期间,陈毅再次回到延安,最终在会议中获得第22名的好成绩,成为会议的主要代表之一。华中代表团共有113人,包括韩先楚、傅秋涛等新四军的代表。
最后,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担任了大后方代表团的团长。由于大后方地域广阔且交通困难,叶剑英的代表团在大会的组织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后方代表团的成员包括李涛、李克农、邓颖超等84人。
除了这八个代表团的核心成员外,还有一些未能参加七大的重要将领,包括罗荣桓、黎玉、粟裕等,他们的名字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一篇:原创 宣城古代的贡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