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近代以来,虽然与外国签订了诸多不平等协议,但真正给后世带来长久深远负面影响的,其实屈指可数。其中,最为显著、导致国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几项协议,包括了1858年的《瑷珲条约》、紧接着的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再到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后来的1881年《伊犁条约》。这些协议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屈辱,更让大片领土长久地脱离了祖国的怀抱。
这四份重要的协议,全部是与俄国签订的,具体来说,就是沙皇俄国。这些协议总共导致中国失去了大约1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为止,这些土地依然没有一块能够重归中国的怀抱。
回顾历史,我们曾经失去过一些宝贵的土地:1842年,香港的一部分被英国占领;1887年,澳门落入葡萄牙之手;再到1895年,宝岛台湾及澎湖列岛被日本割走。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曾经失去的土地,最终都重新回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怀抱中。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沙俄究竟凭借什么,能从清朝手中夺取如此广袤的土地呢?难道他们真的能在战场上力压清军一筹吗?
【19世纪中叶,沙俄在欧洲是不入流的列强。】
沙俄的疆域确实辽阔无垠,在鼎盛时期,它的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288万平方公里。然而,这片广袤的土地中,有三分之二都坐落在亚洲大陆上。而在这亚洲的部分里,又几乎全都被那地广人稀、寒冷刺骨的西伯利亚所占据。
沙俄之所以能够征服西伯利亚,主要是因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口稀少,除了一个规模不大的西伯利亚汗国,其人口大约只有二十万,几乎找不到能与沙俄相抗衡的力量。这样的条件为沙俄的扩张提供了便利。
到了19世纪中后期,沙皇俄国在征服中亚各国的过程中,几乎可以说是占尽优势。他们依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与中亚各国的简陋武器形成了鲜明对比。即便如此,这场征服战还是持续了大约三十年之久,才逐渐取得胜利。
到了19世纪中期,欧洲大陆上,沙皇俄国仿佛被其他西方强国紧紧束缚住手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几乎像是被牢牢限制住了行动自由。
尽管沙俄在亚洲,特别是中亚地区,看似拥有一定的优势地位,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欧洲时,不难发现沙俄的实力其实相当薄弱。
那时,沙俄帝国对于紧邻的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邻居,心里头可是充满了敬畏,根本不敢轻易招惹。更别说跟英法这些历史悠久的强国正面较量了,他们深知自己实力不足。于是,沙俄就选择了相对软弱的奥斯曼土耳其作为目标,趁着对方衰落之际,大举进攻,成功占据了黑海地区的霸主地位。
尽管如此,沙俄仍多次与英法联军狭路相逢。1853年,沙俄怀揣着通过压制奥斯曼土耳其来夺取巴尔干半岛的野心,却不料被英法联军狠狠地教训了一番,沙皇尼古拉一世更因此走上了绝路,选择了自我了断。到了1856年,沙俄在这场战争中彻底败北,克里米亚也险些落入敌手。
1877年,俄国军队又一次发起了对奥斯曼土耳其的进攻,企图对其进行欺凌。然而,在那个时候,英法联军并未伸出援手去支持奥斯曼土耳其,这反而让俄国军队得以势如破竹,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就在那紧要关头,英国军舰毅然决然地驶入了土耳其海峡,他们展现出强烈的决心,即使要与沙俄展开一场激战,也绝不容许沙俄的势力吞噬掉君士坦丁堡。面对这样的决心和力量,沙俄方面瞬间感到压力倍增,最终不得不选择了退缩,放弃了原本打算吞并这座城市的计划。
在欧洲列强的舞台上,俄罗斯帝国往往被视为一个相对边缘的参与者。欧洲社会在很长时间内,都并未真正接纳俄罗斯帝国的皇帝称号,而是习惯性地继续沿用“沙俄”这一称呼,这反映出俄罗斯在欧洲政治格局中的某种边缘地位。
假若沙俄不是坐落在那个远离欧洲心脏地带的独特位置,被英法普奥等大国环绕,它的日子或许就没那么逍遥自在了。这不禁让我深思,在真正的武力较量下,沙俄是否真有实力,仅凭战争手段,从清朝那里夺走多达15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呢?这确实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沙俄强占这些土地,几乎没有与清军正面交锋。】
清朝在近代时期与众多外来势力进行了多次激战,其中几场尤为引人瞩目。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1840年爆发的那场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紧接着,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让国家再次遭受重创;而后,1883年的中法战争也是一次激烈的较量;至于1900年,八国联军的侵华更是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这些战争都深刻地影响了清朝的命运和中国的历史走向。
尽管清朝在这些重要的战役中,大多数情况下未能取得胜利(尤其是中法战争,原本有赢得胜利的转机),但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清朝对抗的皆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是英国就是法国,它们都是国际舞台上的佼佼者。
这装备配置,简直是让沙皇俄国见了也得服软!依我看,清朝并非真的软弱无能,实在是它所面对的对手太过强大。就拿1899年的事儿来说吧,意大利也想在清朝的地盘上捞点好处,打算把三门湾变成自家的海军据点。结果清朝的两艘军舰一出动,意大利那边立刻就蔫了,二话不说,掉头就溜之大吉了。
确实,可以明确地说,并非所有的强国都能随意欺凌清朝,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沙俄真的有能力对清朝构成威胁或欺压呢?
在1858年,俄国东西伯利亚的领导者穆拉维约夫,刚从鄂霍次克海那场残酷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脱身,手下兵力不过数千。那时,没有便捷的铁路能让他与俄国的心脏地带迅速沟通。那么,他真的有能力对清朝发动侵略吗?答案显而易见,他并没有这样的实力。
然而,穆拉维约夫率领两艘军舰逼近瑷珲城,接着命令士兵在黑龙江对岸整夜炮击,这样的举动彻底震撼了黑龙江将军奕山,让他陷入了极度惊恐之中。随后,正是在这种心理震慑之下,《瑷珲条约》被迫签订了。
在1860年那会儿,清朝政府真的是分身乏术。他们不仅要应对南边闹腾的太平军,还得和英法联军周旋,打那场第二次鸦片战争,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的。
在那个背景下,沙俄的使者悄悄扮演了和事佬的角色,但实质上,他暗地里把清军防御的秘密消息泄露给了英法联军。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还暗中煽动英法联军向京城发起进攻,目的无非是为了自己从中渔利,谋取最大的好处。
在清军与英法联军激烈对抗的战场上,俄军始终保持着观望态度,并未直接参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们却凭借所谓的“调解和平”之功,迫使清政府签署了《中俄北京条约》,从中获取了超过百万平方公里的我国东北领土。
在1864年,尽管双方并未采取直接行动,但依照1860年签订的协议,两国着手界定西部疆域的边界线。俄罗斯帝国方面的代表在谈判过程中展现出极为强硬的态度,动辄以强硬的措辞警告清朝若不屈从将面临严峻后果。他们往往直接在谈判桌上亮出早已协商好的边界划分方案,留给清朝代表有限的时间进行考量并签字确认,否则便会暗示采取进一步行动。
当沙俄的使者展现出极强的侵略态势时,恭亲王奕?竟然选择了退缩。他心中盘算着,既然沙俄能如此嚣张,那他们背后的实力定是不容小觑。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多纷争和困扰,他权衡利弊后,决定忍痛割爱,希望通过割让土地来平息西北边境的动荡。于是,外西北那片广袤无垠、总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这样被沙俄强行划入了他们的版图。
你或许没意识到,你的软弱往往会让对手觉得可以轻易欺负你。想象一下,在野外偶遇一只野狗,要是你吓得拔腿就跑,它多半会紧追不舍,因为那姿态仿佛在告诉它你害怕了。然而,要是你勇敢地迎上它的目光,坚定地站立不动,时间一长,那野狗就会开始犹豫,心里或许还会嘀咕,是不是自己成了你眼中的猎物呢。
在1881年,俄国在占据伊犁长达十年后,终于不得不与清朝政府坐下来,签订了那份被后人称为《伊犁条约》的和约。那时,左宗棠将军已率部收复了新疆的广袤区域,他心心念念着要进一步挺进伊犁,用武力让这片失去的土地重归祖国怀抱。面对这样的决心,俄国方面虽然派出了九万大军进驻伊犁城,但内心其实并不踏实,底气不足。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在于,那时候的沙俄正一门心思地对付中亚的土库曼人,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要和左宗棠这样的硬骨头正面碰撞。毕竟,他们害怕万一输了,自己在清朝人眼里那威风凛凛的列强形象,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下子全垮了。
尽管情况如此,清朝政府最终还是选择了退缩,而《伊犁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失去了外西北地区超过七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然而,双方之间并未爆发真正的战争。
【若是清军背水一战,我们的损失或许没那么大。】
经过几十年的交往,俄国似乎对清朝的性格了如指掌。相较之下,中亚的那几个看似“原始”的国家,展现出了比清朝更为坚韧的民族精神。他们与俄国进行了长达三十年的抗争,尽管最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但考虑到他们的国力和规模,能够坚持这么久,实在令人钦佩不已。
再来看清朝那边,清朝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对于与沙俄的冲突显得相当谨慎,不敢轻易挑起战争。然而,这种谨慎却让沙俄看到了机会,他们开始步步紧逼,野心勃勃地想要进一步扩张领土。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恐惧情绪渐渐演变成了日常中的常态。当俄国人洞悉了清朝人的性格特点后,他们开始悄悄酝酿一个宏大的计划——黄俄罗斯计划,其意图是将长城以北乃至更辽阔的地域,都纳入沙俄的版图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野心,1900年,沙俄派遣了多达17万的军队,悍然入侵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当初清军在沙俄首次提出那些无理要求时,就果断采取军事行动,结果会不会截然不同,变得更为有利呢?我个人坚信,这样的选择无疑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1858年,俄罗斯帝国刚从克里米亚战争的失利中走出,仅仅两年过去,它尚不具备在远东地区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实力。再者,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本就薄弱,俄罗斯无法在短期内有效增援。若真与对方发生冲突,俄军势必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奕山这个人啊,真是胆小怕事,第一次交锋就选择了退缩,给了俄国人可趁之机,让他们尝到了好处。就连清朝政府内部,也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非常不屑,完全不承认《瑷珲条约》的正当性,认为那不过是一纸不合法的协议罢了。
实际上,1860年清廷对沙俄的妥协,背后深层的原因在于对英法联军入侵的极度恐惧,这种恐惧并非直接源于俄国本身,而是对西方强大势力的集体忌惮所使然。清廷当时更多的是在西方列强这一整体力量面前感到无力与惶恐,而非仅仅针对俄国。
在1881年那会儿,俄国正忙着在土库曼地区打硬仗,他们可能真没多少精力跟左宗棠将军较劲。更别提,就在双方达成协议后的没几天,2月24日刚签完字,到了3月1日,那位大名鼎鼎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就突然遭遇不幸,被刺杀了!你想想,这样的俄国,哪还能轻易挑起新的战争呢?
假如左宗棠能够率军深入伊犁,那么我们所收复的伊犁河谷区域,其面积必定远超现今的区区三分之一。遗憾的是,当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清朝政府高层,在关键时刻选择了退缩,主动向沙俄展现软弱姿态,放弃以武力收复伊犁的机会,这一决策导致清朝又失去了广袤的土地以及超过十万的新疆居民。
【亮剑精神,弥足珍贵。】
沙皇俄国巧妙地利用了信息不对称,以及清朝政府的软弱可欺,悄无声息地从清朝手中攫取了广袤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这实际上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敲诈与欺诈行为,然而清朝政府却缺乏挺身而出的勇气,害怕与沙皇俄国正面冲突,结果只能无奈地在各种不公平的条约上签字画押,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丧,百姓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