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行动中,为什么常说“慈不掌兵”呢?历史上无数血淋淋的事实反复印证了这一道理——一个仁慈多情的人,难以胜任军队统帅的职责。以我们熟悉的开国大将徐海东为例,他在红军时期的经历便是一个典型且积极的范例。
大家都知道,徐海东是位列开国大将中第二位的人物,他对部队的管理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苛刻无比。然而,尽管如此,士兵们却心甘情愿跟随他,因为真正的好将领不是软弱的慈悲,而是能够带领部队打赢仗,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让士兵们尽可能平安无事。
1934年11月,按照上级命令,徐海东和吴焕先率领红25军为长征做准备,从皖西突破敌军封锁,向鄂东北方向转移。行军途中,红25军连续遭遇敌军的堵截和追击,战士们在打仗的同时还要艰难跋涉,每个人都累得几乎透不过气来。
当时,徐海东带领部队刚刚突破了鄂豫皖地区何家冲敌人的严密封锁,但身后的敌人紧追不舍,根本不给喘息机会。形势极其紧迫,只能加快行军速度,否则一旦被敌军咬住,后果不堪设想。等到部队抵达桐柏山区,疲惫的士兵们终于不支,停下来稍作休息。
然而,士兵们刚刚躺下休息,徐海东便接到报告:敌军正在紧追不舍。他毫不犹豫地下令立刻停止休息,继续向牛伏山前进。但士兵们实在疲惫过度,刚躺下就睡着了。传令兵急忙报告这个情况。
面对士兵们的疲惫和迟缓,徐海东只得亲自拿出鞭子,逐个鞭策,连团长也没能幸免。士兵们见状,只得硬着头皮继续前进。虽然当时有些战士心中充满怨气,不理解为何如此严厉,事后才明白正是徐海东的严厉鞭策救了他们一命。
最终,红25军在徐海东的带领下成功摆脱了敌军的追击,并于1935年9月18日安全抵达陕北永平镇,完成了艰难的转移,化险为夷。同样的考验也降临在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身上,但他的做法却和徐海东截然不同,结局令人痛惜。
1934年12月,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刘畴西作为红十军团的军团长转入外线作战。他们从黄山南面的汤口突破敌人封锁,继续向北挺进。然而,敌军调集了五个正规师、两个旅和保安团,对他们展开了猛烈的围追堵截。
敌军人数众多、气势汹汹,红十军团遭遇重大打击。在激烈战斗中,时任红19师师长寻淮洲英勇牺牲。随后,部队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向南突围,方志敏和粟裕率800人先行,刘畴西率主力部队殿后。
1935年1月16日,方志敏和粟裕通知刘畴西,要求军团主力务必在当晚通过陇首地区的敌军封锁线。刘畴西接到消息后,见战士们疲惫不堪,且士兵们提出休息请求,他担心继续前进会拖垮队伍,便决定让部队休息一夜。
刘畴西未能在当晚通过陇首封锁线,第二天敌军加固了封锁,迫使红十军团进入怀玉山山区展开游击战。方志敏十分担忧刘畴西等人的安全,决定掉头回去寻找他们。
最终,方志敏、刘畴西和十军团的战士们被敌军包围在怀玉山,敌人不断缩小包围圈,甚至纵火烧山。面对恶劣环境和敌军压力,他们仍英勇抵抗,但最终不幸被捕。方志敏和刘畴西等人壮烈牺牲,成为历史上令人惋惜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