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在重庆大足石篆山石窟寺区域佛会寺考古现场,呈现出繁忙而有序的工作景象。现场考古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清理土层、记录遗迹,不放过任何可能蕴含历史信息的细节。今年5月,重庆石篆山石窟寺区域正式开启考古工作,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
石篆山石窟寺区域考古现场(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据悉,佛会寺遗址目前已完成600平方米的发掘。发掘出的寺院山门遗址,包括梯道、蹲狮、铺石地面、牌坊基址等,这些遗迹与文献记载的明清佛会寺山门情况大致相符。同时,在该层之下还叠压有早期建筑遗迹,相关情况有待进一步发掘确认。
根据现场发掘与研究,极有可能揭示佛会寺更早期的历史脉络,目前正针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除此之外,后殿后侧发掘出一处建筑台基,该台基面阔约19.25米,进深约10.9米,残高约1.1米,其铺石地面保存状况良好。在对这一区域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的文物标本。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掘出土文物300余件。包括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鸱吻等建筑构件,以及坐像、立像、佛头像、菩萨头像、弟子头像等各类造像,青花瓷碗、瓷盏等生活用具,还有铜镜、铜钱、题刻等。此次发掘对于探索佛会寺的营建历史、平面布局、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以及其与石篆山石窟之间的密切历史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部分出土文物(大足区委宣传部供图)
石篆山石窟作为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罕见的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闻名于世。此次佛会寺区域的考古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更为研究石篆山石窟寺的发展演变、宗教传播路径以及古代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线索。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预计还将有更多令人期待的发现,有望进一步丰富对大足石刻乃至川渝地区石窟文化的认知。(李东 陈柯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