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和困苦的生活把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政府对农民的压榨愈加严厉,生活条件的恶化,导致民众的愤怒情绪日益增加。在这种压迫之下,农民们开始揭竿起义,奋起反抗。而在这一波反抗浪潮中,百姓们纷纷联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强大的起义力量。
在“拜上帝教”教徒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聪明且有领导才能的农民被挑选出来,担任各地的军事指挥官,带领起义军四处征战,争取解救贫苦的百姓。这些新任的将领中,有些人的表现特别突出,最终获得了封王的荣誉,例如英王陈玉成。
陈玉成到底做了什么,使得他能够从众多将领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
英王陈玉成出生在广西一个贫穷的小村庄,村里的百姓大都生活艰辛,陈家则相对较为富裕,至少每天不至于挨饿。年幼的陈玉成曾有过几天的私塾生涯,但因为家境贫困,无法继续支付学费,最终在十岁时辍学。尽管如此,年纪轻轻的他便开始帮家里做事,承担起一部分家庭的经济压力。
辍学的陈玉成,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迷茫,对社会的种种不公平产生了深刻的疑问。此时正是他的三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周围没有人能为他指引方向。在他迷茫的日子里,村子里来了一个陌生人,向村民们传播“拜上帝教”,并且带来了一本《劝世良言》的书籍。这本书内容充满了理想主义,描绘了一个美好、和平的社会世界,深深吸引了年少的陈玉成。他被书中所描述的理想世界所震撼,内心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共鸣,最终他选择加入“拜上帝教”,成为其中一名教众。
到了十四岁,金田起义爆发,标志着太平天国与清政府之间的战争正式打响,陈玉成与几位村里的伙伴一起加入了太平天国的军队,但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只能参与童子军的行列。随着年龄的增长,陈玉成逐渐得到了更高的军事职务,最终成为了负责粮草的军官。
陈玉成的第一次显赫表现,发生在他参与围困武昌城的战斗中。那时太平天国已经围困武昌城数月之久,但始终未能攻克。武昌是陈玉成出征的必经之地,他来到城外后,仔细分析了局势,意识到如果继续硬拼下去,恐怕无望。于是,他决定采取智取的策略,趁夜色掩护,悄悄接近城墙,先用谣言制造混乱,扰乱城内的守军。凭借钩绳爬上城墙,他高声呼喊:“城门已破,敌军涌入!”城内的守军因饥饿已近崩溃,在陈玉成的计谋下,立即陷入一片混乱。趁乱之际,陈玉成带领手下进入城内,打开城门,外面等待的五百精兵迅速冲入,开始清除守军。随着主力军的到来,武昌城最终被攻占。洪秀全对此事赞赏有加,陈玉成因此得以破格晋升,成为高级将领。
随着武昌的破城,陈玉成转战至长江一带,与曾国藩的湘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湘军素以战斗力强悍著称,太平天国与湘军的冲突极为惨烈,甚至有一座城池被双方反复争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了打破湘军的攻势,陈玉成再次施展了巧妙的军事策略,采用“特种作战”的方式,成功摧毁了湘军的战船。他带领着仅有十八人的小队,冒充清军身份潜入敌军内部,登上战船,悄无声息地烧毁了三百多艘清军战船。这个精妙的偷袭行动,使湘军蒙受了惨重损失,为太平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清军方面意识到自己遭遇了强敌,开始加强对陈玉成的追捕,尤其是曾国藩,他将陈玉成视为最大的威胁,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其消灭。然而,陈玉成早已预料到会有这一天,他巧妙地避开了清军的追踪,转而前往武汉。洪秀全命令他与李秀成共同进攻武汉城,但李秀成迟迟未能到达,导致陈玉成不得不在城外等待。
等待的日子让陈玉成感到焦虑,他深知拖延时间对战斗是最不利的,然而命令已下,他不能擅自行动。就在他准备耐心等待几天时,安庆发生了紧急情况。曾国藩再次调动大军,对安庆展开围攻。尽管安庆的粮草还算充足,但城内的守军人数不多,一旦安庆失守,清军便能轻松夺取城中的资源。
陈玉成决定放弃武汉,迅速带领军队返回安庆进行防守。然而,当他回到安庆时,发现清军的规模远超自己的预期,城外已经被包围。陈玉成知道,单凭自己的兵力,绝对无法与清军对抗,于是他带领军队撤入附近的山中,以大山为屏障,拖延清军进攻的步伐。虽然清军无法攻城,但他们的围困对陈玉成来说依然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为了尽可能地拖延时间,陈玉成指挥队伍分散进入大山,直到桐城会合。但在途中,陈玉成不幸被清军的巡逻队发现,面对追兵,他带着少数精兵选择了在山顶进行顽强抵抗。即便敌众我寡,陈玉成依旧不屈不挠,誓言守住山头。清军将领多隆阿察觉到攻山难度较大,于是改变策略,围堵在山下,等待时间耗尽。但陈玉成依然坚定,毫不动摇,和士兵们一起坚守了四十多天。
在这期间,陈玉成令全军节衣缩食,甚至要求士兵们以山上的草木为食,不允许动用带来的干粮,以此展现他的决心。士兵们看见他亲自以树根和草皮充饥,纷纷响应,一同承受着极大的压力。直到有一天,清军派出一只饥饿的军犬上山。陈玉成迅速指示士兵们将所有的干粮喂给军犬,待军犬吃饱后,它返回山下,清军将领多隆阿意识到山上的食物仍然充足,援兵即将到来,决定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