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
朱元璋是从一位贫苦农民的身份,历经艰辛,最终建立了大明帝国。他的雄心并不像秦始皇那样宏大,秦始皇希望秦朝能像周朝一样延续数百年,而朱元璋只希望能够确保大明朝延续二十代,这已是他的极限期望。
那么,为什么朱元璋一开始就设定了“二十代”这一目标呢?事实上,历史上大明朝共传承了多少代?是否达成了朱元璋的愿望?
自古以来,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渴望自己的王朝能传承千秋万代,这似乎是所有帝王的梦想。然而,这样的理想往往让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很多在立下宏伟目标的皇帝,反而未能守住自己的江山。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原本以为秦朝会像周朝那样长治久安,但秦朝却在其子秦二世的统治下迅速灭亡,仅存在了短短十五年,堪称历史上的“短命王朝”。
为了确保自己的朝廷能够长盛不衰,许多开国皇帝会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有的会设立一些独特的规定,比如赵匡胤的“密令:不杀士大夫”。还有一些则通过对皇帝名字的巧妙安排,来寄托自己对王朝未来的期望,例如秦始皇的“秦”字以及秦二世的“秦”字,都与“万世”紧密相关。
朱元璋虽然出身贫寒,学识浅薄,但他并没有缺乏自己的独到之处。在他看来,自己的名字对王朝的延续至关重要。他的名字原本是朱重八,然而,这个名字显得没有威严,常常让他觉得颜面尽失。于是,朱元璋决定为自己改个更具霸气和气势的名字——朱元璋。
这时,许多历史爱好者和学者都会好奇,朱元璋为什么要在名字中加上“元”字呢?“元”字和他的敌人——元朝,又有何关联?为了给自己的名字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朱元璋和几位兄弟商量起了名字。大家虽然努力琢磨,却始终没有定下来,最终决定请一位有学问的“智者”来为他取名。可惜,智者虽然学识尚可,但仅能提供一些空洞的解释。比如他提到,“朱”字有“诛杀”的含义,这让朱元璋产生了新的想法:既然自己正在与元朝作战,何不让名字本身就具有“诛元”的意义呢?
经过一番商讨,朱元璋最终决定采用“朱元璋”这个名字,意为“诛杀元朝的利刃”。“璋”是指一种玉器,象征锋利的兵刃,这个名字既有象征意义,又与他当时的战争目标息息相关。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过多考虑后代的传承问题,他只专注于眼前的战争目标,想要一心击败元朝。然而,如果你观察明朝历史上的皇子们名字中的巧妙安排,你会发现一种独特的规律。明朝皇室的子孙们在命名时有一种独特的规则,特别是名字的第二字和第三字,几乎都存在某种特定的模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名字中的第二个字。为何第二个字如此统一呢?举例来说,朱元璋的孙子,明朝的皇帝朱允炆,他的名字中有一个“允”字,而朱标的其他儿子们,也都是以“朱允”开头,只是在后面加上与火相关的字,如朱允熥、朱允熞等。即使是朱标的儿子们,也能在名字的第二字中找到相同的规律,这种取名方式显然非同寻常。
这与朱元璋为其后代所作的诗句有关。朱元璋为自己的每一个儿子都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而每一代子孙都会根据这首诗中的字来取名字。这些诗句中,朱元璋为太子一脉定下的字是“允”,并且按照五言绝句的规律,逐代延续下去。
朱元璋为太子写的诗句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因此,朱标的儿子们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几乎都用了“允”字,而朱允炆的后代,如朱文奎、朱文圭,他们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就是“文”,与诗句中的第二字相契合。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未如朱元璋所愿,太子一脉并未继位,而是被朱棣这个燕王夺取了皇位。因此,后来的明朝皇帝们在名字中所用的第二字,也发生了变化。根据朱元璋为燕王朱棣所作的诗句:“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们,第二个字便开始出现了“高”、“瞻”等字,这一规律使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追溯到明朝的历史演变。
而关于名字的第三个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出更多的内涵。在明朝,第三个字似乎与五行理论紧密相关。从朱元璋的后代开始,明朝皇帝们的名字中的第三个字大多遵循五行相生的规律。这些名字反映了五行的顺序:木、火、土、金、水,从朱元璋一脉传承下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命名体系。
比如,朱标一代的名字偏向“木”字旁,朱标的儿子们,如朱允炆、朱高炽、朱高煦等,名字中有着明显的“火”字旁。而朱高炽的儿子们,则以“土”字旁为主,符合五行中“火生土”的理论。
随着时间推移,朱瞻基和他的后代,名字中的第三个字开始与“金”相关,而朱祁镇的名字中,便有着与“金”相关的字。通过这种方式,明朝的名字从木到金,再回到木,形成了一种五行循环的模式,直到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
当我们把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名字放在一起,纵观他们的命名规律,不禁让人感叹:这背后隐藏的玄机,确实让人惊叹不已。
至于后来的南明政权,则不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