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全球各地的科学家似乎都像赶集一样往外跑,而美国则拿着美元排队接人,甚至中东也不甘示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吸引人才最多的并不是西方国家,而是中国。进入新世纪后,腾飞的却是中国。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在这一波“人才争夺战”中脱颖而出,让歼-20、东风导弹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段“腾飞之谜”的真相!
1991年苏联解体,全球都在关注这个重大历史事件。最积极的无疑是各路“人才猎头”,美国、德国、以色列等国都争先恐后地向苏联的高科技专家和军工设计师抛出橄榄枝,欲将这些顶尖人才收入囊中。这一波人才流动,堪称“冷战后最大规模的知识迁徙”。
苏联解体之前,苏联科学院就已有252名科学家移民美国,其中有131名是物理学和计算机领域的专家。随着苏联的解体,人才外流变得更加激烈。据统计,1992年和1993年,俄罗斯科学院每年定居海外的科学家分别有400人和426人;高等院校科研人员流失也十分严重,1992年和1993年,分别有4572人和4088人离开了俄罗斯,连带的,年均有超过5000名高级专家外流。
不是西方国家做得多好,而是俄罗斯的困境实在无法承受。苏联解体后,国内科技人员面临着大规模裁员,裁撤比例高达20?5%,工资难以发放,设备老旧,许多顶尖领域的科学家纷纷选择自己寻找出路。即使是一些战略科研基地,如杜布纳、阿尔扎马斯等,也遭遇了大规模的削减。这一切都引发了人才的大规模外流。美国看准机会,迅速出手,仅仅几年间,便吸纳了超过一万名前苏联科学家。
与美国的“高薪引才”策略不同,中国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虽然当时中国经济刚刚起步,科研体系也尚未完善,显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大规模吸引外部人才。然而,更关键的是,中国并不急于依赖外来专家,而是开始注重梳理和优化自己的科研体系,确定自主创新的长远战略。尤其是在全球“抢人大战”中,中国并未参与其中,反而静下心来策划一场关乎未来的改革。
实际上,中国军工的腾飞,正是在这几十年积累的科技基础上得以实现的。与西方依赖大规模引进人才、吸纳外部技术的模式不同,苏联解体后的欧美军火产业虽然通过高薪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但由于技术更新乏力、产业资源有限,军工研发常陷入“零突破、全消耗”的局面。而中国虽未能大规模引进人才,却凭借几十年积累的自研经验,建立了自己稳步发展的技术体系,逐渐形成了“自主研发、自主制造、自主批量生产”的良性闭环。
其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末。当时中国的军工行业面临重大困难,许多人预言“军工将成为中国最沉重的包袱”。企业普遍亏损,科研投入不足,许多型号研发进展缓慢。但中国的领导层并没有放弃国防事业,而是果断推进军工行业的改革。2000年初,国家对军工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结构性调整,提出了“军民融合”以及突出主业的战略方向。
改革迅速见效,到了2010年,中国军工的经济总收入突破了1.3万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中航工业、中船重工、兵器工业等五大军工集团相继跻身世界500强,不仅经济指标大幅飞跃,科研成果也实现了全面开花。歼-10、歼-11系列战机相继服役,东风系列导弹技术持续升级,空警-2000预警机投入使用,远程巡航导弹首次实战化配备……这些都是中国通过自主研发、设计、制造并批量生产的成果,真正体现了中国的技术实力。
中国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并非依靠“引进成果”,而是依靠已形成的完整军工研发体系。中国自建立以来,就构建了自研—试验—反馈—再开发的研发流程。这一体系的优势在于,不依赖外部智力,而是依靠“从零到一”的自主工程能力。
例如,“两弹一星”成功的背后,是中国依靠原始创新、集体协作和系统工程的能力。嫦娥探月、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项目,也是按照“基础研究、项目制、全国统筹”的方式进行的,形成了独特的技术创新路径。这种研发体系的可持续性和抗冲击性,远高于西方依赖外部智力的模式。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人才引进不多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技术飞跃的呢?答案就在于中国的“人才体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就构建了一套科研机构、工程院所、高等院校“三位一体”的系统,军工领域更是如此。通过国家重大任务的牵引和项目倒逼科研投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
从“两弹一星”到今天的航天、军工领域,中国始终坚持以国家工程为牵引,培养从学生到专家、从技术员到总师的完整梯队。这种“养人、留人、激人”的模式,远比简单的“抢人”要有效得多。
中国不仅仅依靠短期引进人才,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任务驱动和长期培养,打造出一支忠诚、创新、具有传承精神的科研团队。这种体系和精神,恰恰是西方“抢人计划”最难以复制的地方。高薪可以吸引专家,但忠诚和传承却无法通过金钱来购买。
因此,中国能够在全球科技竞赛中脱颖而出,不仅因为有深厚的科研积累和先进的创新体系,更因为有一套独特的“人才体系”保障。这正是中国军工腾飞的根本原因。
参考资料
《不信东风唤不回──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透视》,《东欧中亚研究》,1997
《坚持自主创新推动国防科技发展》,《解放军报》,2018-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