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朱元璋的初步规划,孝慈高皇后马氏所生的嫡长子朱标将继承皇位。为了确保太子能稳固政权,朱元璋特意清除了对朱标构成威胁的开国功臣。他通过胡惟庸案,斩杀了大量他认为对太子有威胁的老臣。而在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出生后,朱元璋将朝政全权交给太子处理。这一决定也使得朱标成为历史上少数几位权力最大、最受信任的太子之一。可以说,朱元璋对太子的信任让朱标在太子位上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地位。
朱标自幼聪明,儒雅,精通经典,尤其跟随宋濂学习儒学,性格温和与父亲的霸气完全不同。在处理朝政时,朱标受到了朝中众臣的极大敬重,威望非凡。作为长兄,他还格外关爱自己的弟弟们。每当弟弟们犯错时,他都会设法替他们求情和调解,从而赢得了弟弟们的极高信任和尊敬。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年已65的朱元璋失去了他最心爱的儿子——太子朱标。太子突发重病,不久后便去世。朱元璋痛心疾首,不仅为失去亲生儿子而深感悲痛,更为失去一位未来的贤君而痛惜。他追封朱标为“懿文太子”,并将其安葬在孝陵东侧,希望太子能在地下陪伴自己。
然而,朱元璋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尽快确定继位之人。经过大儒刘三吾的劝说,朱元璋决定由朱标的庶长子朱允炆继位。朱元璋做出这个决定,也带有对已故太子的怀念与不舍。面对失去亲生儿子的痛苦,朱元璋又一次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朱元璋的一生并不止一次经历儿子早逝的痛苦,除朱标外,他的另六个儿子也在他之前去世,给朱元璋带来了无尽的痛楚。我们来看看那些在朱元璋之前便夭折的儿子。
在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了自己的26个儿子为藩王,其中最小的一个只有六个月大,他就是赵王,生母不详,但肯定是朱元璋的第九个儿子朱杞。赵王朱杞在被封为藩王仅8个月便夭折,成为朱元璋的第一个去世的儿子。
此外,朱元璋最年幼的儿子朱楠也早早夭折。朱楠出生于洪武二十六年,正当太子朱标去世时。据野史记载,朱楠应是来自葛丽妃,但并未封王,最终早早去世。
朱元璋的痛苦并没有止步于此,洪武二年,朱元璋的长子之一朱梓在年仅七个月时被封为潭王,而朱梓的生母为陈友谅的妾侍达兰。在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后,他将达兰纳入后宫,最终由达兰所生的朱梓被封为第一子。然而,朱梓的命运却极为悲惨。
朱梓早逝的原因与父亲朱元璋一手策划的胡惟庸案有关。由于胡惟庸案的牵连,朱梓在洪武二十三年自焚,年仅22岁。朱元璋心头无比痛惜,但这一事件背后反映了朱元璋如何通过政治手段,除掉威胁皇权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朱檀,年幼时极为聪明,并且深得父亲朱元璋宠爱。朱檀在洪武三年封为鲁王,并在11岁时开始修建鲁王府。而在随后的年岁里,朱檀逐渐展示出他过人的才智,成为一位文武全才。然而,朱檀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甚至食用了致命的丹药,最终因服用毒丹而去世,年仅20岁。
还有第二个儿子朱樉,他虽生于同一母亲,却性格与朱标完全不同。朱樉在少年时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并被封为秦王。然而,朱樉的行为逐渐变得暴虐,滥用职权,导致民怨四起。尽管朱元璋曾屡次警告他,但朱樉仍旧我行我素,甚至在出征时强征良家妇女。最终,朱樉被三位老妇毒死,年仅40岁。朱元璋对儿子暴行的愤怒无以言表,甚至在其死后给予其“愍”的谥号。
朱棣,朱元璋的第三子,在他年轻时就展现出极强的领导力。他的晋王妃是永平侯谢成的女儿谢氏。虽然朱棣的晋王封号一度稳固,但他的残暴行为和对父亲的挑战最终导致他与父亲关系紧张。即便如此,朱元璋依然重视他,并曾特意教授他如何管理军队和城市建设。然而,朱棣并未听从父亲的教诲,最终以一种充满争议的方式去世。
朱元璋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多次痛苦的经历,尤其是在失去太子朱标之后,他的心情更加沉痛。若非朱标早逝,明朝皇位的继承或许不会涉及后来的燕王朱棣,历史也许会因此有所不同。而朱元璋的儿子们,虽然天赋各异,但大多数都未能成大器,最终迎来了命运的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