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皇帝刚刚去世一天,紧接着慈禧太后也相继辞世。光绪的死因一直颇为离奇,普遍的看法是,慈禧太后看到自己时日无多,不愿死在光绪之前,因此指使他人害死了光绪。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认为慈禧掌握实权,动手杀害光绪对她来说并不困难。
不过,满清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把光绪的死因归咎于另一位人物,而非慈禧太后。除了慈禧,其他人要害死光绪实在难以让人信服,因为慈禧的嫌疑最大,而她也最有能力轻易做到这件事。
慈禧与光绪有着近亲关系,光绪的生母正是慈禧的亲妹妹,这也为慈禧和光绪建立起了母子般的亲密基础。慈禧的亲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她失去了亲儿子,于是便将年仅三岁的光绪立为皇帝,自此以光绪的生母身份垂帘听政,掌控朝政大权。
在“戊戌变法”发生之前,慈禧和光绪的关系一直相当融洽。慈禧特地请来名师,精心培养年轻的光绪皇帝。等到光绪年满十八岁,慈禧爽快地撤销了垂帘听政的权力,把皇权还给光绪。尽管大权仍在慈禧手中,光绪仍能亲自处理一些政务。
光绪皇帝开始任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推动改革,起初慈禧并未坚决反对,只是劝光绪不要动作太急。两人关系恶化的转折点,源于康有为和梁启超试图调兵前往颐和园,意图挟持慈禧太后。
无论光绪本人是否知情,在慈禧眼中,他已成了不忠之人,从此她便对光绪怀恨在心,巴不得他早死,不再有半点情分。若非慈禧最亲密的大臣以及西方列强强烈反对废黜光绪,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很可能会亲手除掉光绪。
为了政局稳定,慈禧让光绪多活了十年。然而这十年对光绪来说极为压抑,他被软禁在瀛台,除慈禧的亲信太监外,几乎难以接触任何外人。光绪的疾病也未得到根治,尽管英国和法国公使曾推荐法国名医为光绪治疗,慈禧却断然拒绝,她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折磨光绪,慢慢耗尽他的生命力。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慈禧逃亡前还命人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投入井中淹死,这让光绪更加痛苦郁闷,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到了1908年,慈禧在颐和园看戏时突然患上严重的痢疾,她本就体弱多病,此病令她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先下手为强,除掉了光绪皇帝。
光绪刚死,慈禧便立溥仪为继承人,封溥仪的父亲载沣为摄政王,掌控朝政大权,这表明慈禧早已预料到光绪的死期,并做好了继承安排。可是溥仪在回忆录中却指出,虽然光绪被害的可能性极大,但真正的凶手可能并非慈禧太后。
根据为光绪治疗的太医诊断,光绪的病情并未危及生命,更不可能骤然猝死。光绪身边的太监回忆称,光绪于1908年11月14日当天上午还下令地方官推荐名医为他治疗,然而下午竟突然暴亡。
溥仪回忆说,他曾听一名太监透露,光绪在死前一天还精神尚好,但服用了一剂药后情况急剧恶化。后来有人得知,这剂药正是袁世凯所送。袁世凯确实有动机谋害光绪,因为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曾打算让袁世凯出兵挟持慈禧。
袁世凯得知慈禧将再次垂帘听政,自知难以与她抗衡,便向慈禧的亲信荣禄揭发了挟持计划,这也使慈禧对光绪心生芥蒂。若慈禧死在光绪之前,光绪复位后必定会向袁世凯讨债,因此袁世凯在慈禧临终前很可能先下手毒害光绪。
然而,这一说法也难以完全成立,因为光绪被慈禧严密监管,虽然袁世凯身为军机大臣,但要将毒药送进光绪手中并不容易。再加上慈禧为继承人溥仪已做周全准备,早已表明她意图在自己死前除掉光绪。
光绪皇帝的起居注官恽毓鼎在其著作《崇陵传信录》中记载,光绪听闻慈禧病重时竟露出喜色,慈禧得知后恨恨地说道:“我不能死在他前面”,随后命令亲信太监毒害光绪。1980年维修光绪陵墓时,检测结果证实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至于究竟是谁下的毒,至今难以找到确凿证据,但各种迹象均指向慈禧太后嫌疑最大。光绪皇帝早于慈禧去世,实际上加速了满清王朝的覆灭。若光绪得以复位,满清或许还能维持统治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