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基于权威资料与个人观点撰写,所有文献来源与截图已在文末标明,敬请知悉。
在苏联快速发展的年代,恰好迎来了一个“最咸鱼”的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他亲眼见证了苏联的巅峰,但最终却一手摧毁了这个庞大的帝国。他的上台是官场内部利益的产物,而非民众的支持;他的死亡,反而令不少苏联人产生一种“大快人心”的情感,因为在他们看来,黑暗的时代终于结束。
勃列日涅夫究竟有多“咸鱼”?他的哪些决策毁掉了苏联?
勃列日涅夫或许是苏联历史上最幸运的领导人之一。与列宁和斯大林需要应对革命和国际风云的动荡不同,他无需经历类似的激烈局势;也不必像赫鲁晓夫一样通过艰难的改革来应对国内的权力斗争,甚至不像戈尔巴乔夫那样,背负起解体苏联的责任。勃列日涅夫的时代,恰是苏联最为繁荣的时期,军事和经济都达到了巅峰。
虽然他通过发动中央政变将赫鲁晓夫赶下台,但无论他是否愿意承认,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红利在他上台后依然继续发挥作用。赫鲁晓夫虽然在中国人民中并不受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充满想法并有执行力的领导者。改革过程中虽然遭遇了巨大的阻力,得罪了许多既得利益者,但他仍然推动了不少结构性的变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完全带来预期的成果,在他被政变推翻时,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却没能亲自享受到这些成果。此时,勃列日涅夫正好上台,顺势享受了赫鲁晓夫改革所带来的成果。苏联人民的思想开始逐步解放,社会文化氛围变得相对开放,言论自由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开始显现。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苏联的社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勃列日涅夫的幸运与机遇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恰逢苏联资源最丰富、国际社会需求最高的时期,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为苏联提供了丰富的经济支持。尽管勃列日涅夫本人对开采这些能源资源并没有过多的执念,但他无疑享受到了这一切带来的经济红利。
1965年,秋明地区的一口油井投产,随后的1966年,苏联天然气田也开始展现出巨大的经济潜力。这些能源资源的开采为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尤其是在西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量出口之后,苏联通过能源换取了大量进口粮食及生活用品,弥补了农业改革的不足。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粮食可以大量进口,生活必需品也不再短缺,大家的生活逐渐安稳。这种现象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普通劳动者能够创造更多财富,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热火朝天的劳动氛围。然而,这种向上的社会氛围却并未激励勃列日涅夫采取更具远见的政策,反而让他放松了警惕,开始沉溺于个人享乐。
领导人被捧上神坛:奢靡腐化的风气
勃列日涅夫的执政中,出现了不少个人崇拜的现象。他被捧得过于高大,有些人甚至将他与列宁相提并论,声称是他拯救了苏联。事实上,勃列日涅夫未曾正视苏联繁荣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将其归功于个人的努力。发达共产主义的提法虽然不切实际,但也深深地迷惑了许多苏联人,使他们在盲目的崇拜中看不到国家面临的危机。
勃列日涅夫在执政过程中,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享乐中,打猎成为了他的一大爱好。每次围猎,既是他享受闲暇时光的方式,也成了他放纵自己食欲的机会。苏联的官场在这种氛围下变得腐化,奢靡之风蔓延,许多官员都开始大吃大喝,贪污腐化,甚至沦为买官鬻爵的场所。
勃列日涅夫在其后期的执政中,不再关心国政,反而忙于为自己发放勋章,亲自将勋章送到自己喜爱的演员、艺术家手中。为了讨好民众,他甚至把虚构的电视剧角色当作英雄,给演员颁发勋章,视其为荣誉象征。然而,这种做法只能短暂地营造一种表面上的和谐,无法掩盖苏联日益严重的官僚腐化问题。
错失良机,步入下坡路
到了1970年代,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能源的巨大潜力为国家提供了无法想象的发展空间,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及其政府的错误决策,这一机会被完全错失。随着他对内政的疏忽,苏联的经济逐渐陷入停滞,社会结构也日益僵化。
勃列日涅夫在面对国际矛盾时,选择了过度依赖武力解决问题。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试图借此推行亲苏政权。阿富汗局势复杂,苏联的介入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政治成果,反而加剧了苏联的内部动荡。阿富汗战争持续了十年,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使得国家的资源被过度消耗。最终,勃列日涅夫的“穷兵黩武”政策,将苏联推向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勃列日涅夫的死,标志着苏联一个时代的结束。对于不少苏联人来说,他的死亡带来了某种解脱。人们希望能有更有能力、更有远见的领导人来接替他的位置,然而,勃列日涅夫的决策和政治风格却深刻影响了整个国家。正是这位“咸鱼”般的领导人,亲手把一个曾经充满潜力的国家推向了解体的边缘。
参考文献:
- 中国新闻网
- 中共庆阳市委政法委
- 读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