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中央下达指示,决定将皮定均调任福州军区。对于福州军区,皮定均并不陌生,曾经他在这里担任过副司令员,而如今,这一职务已由陈再道担任。皮定均重返福州后不久,陈再道便找到了他,坦言自己担任副司令员的工作做得不称职,想与他沟通,了解其中的原因。
为什么陈再道会这么说?究竟他在工作中做了什么不称职的事情?
当时,福州军区的情况确实非常特殊。在韩先楚担任司令员的时期,军区内有两位上将担任副职,这在其他七大军区中是非常少见的。福州军区的将领阵容异常强大,有韩先楚、陈再道、王建安、李志民四位上将,他们各自拥有极高的资历与战功,聚集在一个军区,也让人感受到极大的压力。韩先楚起初并未打算接纳如此多的老将,担心会影响军区的整体协作。
陈再道本来在武汉军区工作,但由于身体原因,他被韩先楚安排到福州军区进行休养。事实上,韩先楚和陈再道早在大革命时期便有过交情,那时的陈再道已经是革命前辈,而韩先楚只是一个新兵。陈再道在部队里曾是韩先楚的上级,对韩先楚给予了很多帮助,韩先楚心怀感激。后来,在陈再道面临困难时,韩先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他在福州休养。
1972年,陈再道的身体逐渐恢复,已经可以继续工作了。但当时,武汉军区的司令员已经由曾思玉担任,因此陈再道复职无望,成为了一个难以安排的人员。周恩来总理深知陈再道的资历与能力,于是决定将陈再道安排到大军区的副职。然而,考虑到陈再道的身份和资历,许多军区都不愿意接纳他担任副职。周总理将这项任务交给了田维新,要求他尽快为陈再道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
田维新将问题反映给了周总理,试图为陈再道找到一个合适的军区。然而,问题的难点在于陈再道的资历过于高,导致大多数军区都不敢轻易安排他担任副职。最终,周总理亲自与韩先楚沟通,决定将陈再道安排到福州军区。虽然当时福州已经有了两位上将,若再加入陈再道,福州的将领阵容显得格外庞大,但周总理的安排还是得到了韩先楚的同意。就这样,陈再道成为了韩先楚的副手,王建安也因此被调任福州。
这个拥有四位上将的大军区,确实只有韩先楚能够驾驭。皮定均的到来,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尽管他拥有中将军衔,但在这些老将面前,他的资历显得相对较浅。陈再道、韩先楚等人每位都有丰厚的战功,而皮定均年纪最轻、参军时间最晚。在授衔时,皮定均曾因中原突围的贡献,得到了毛主席的特别批准,授予他中将军衔。尽管如此,他依然处于中将军衔的较后位置。
皮定均在刚到福州时,面对陈再道等资深将领,感到一丝紧张。尤其是面对陈再道,他如同一名面对训导主任的学生,心里充满了敬畏。实际上,陈再道资历深厚,比皮定均大五岁,17岁就参加了农军,参加了黄麻起义,并且在随后的革命过程中,始终在抗战中担任重要职务。
皮定均参军时,陈再道已经是红军的军长,且参加了许多重大的战役。抗战时期,陈再道与陈赓一起作战,屡次给予日军沉重打击,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尤其是在1938年,陈再道带领东进总队,成功越过了日军严密防守的平汉铁路,开辟了冀南抗日根据地,并迅速发展壮大,建立了强大的抗日力量。这一切都让皮定均深感钦佩,甚至有些敬畏。
因此,尽管皮定均在欢迎会上发言时,向陈再道请教,问他是否有要补充的意见,陈再道始终保持低调,摇头示意没有。皮定均自然不敢贸然对待。事实上,皮定均与陈再道等人合作时,总是感到一种责任重大。为了不让老首长感到被冷落,他经常给他们分配一些简单的任务,自己承担较重的工作。
然而,这种局面并不长久。陈再道看到皮定均的困扰,主动找他沟通,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对话。他表示自己身为副司令员,未能为皮定均分担多少压力,反而增加了工作量。他坦言,过去的辉煌经历不能带到现在,作为副手,最重要的是要配合工作,而不是成为负担。
陈再道的真诚让皮定均深感触动,随后,皮定均决定根据陈再道的建议,开始将一些复杂且繁重的任务分配给陈再道等人。这样,皮定均不仅减轻了自己的负担,陈再道等人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双方的合作逐渐默契,福州军区的工作也得到了更好的推进。
通过这一番沟通与调整,皮定均和陈再道等将领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他们共同为福州军区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