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并下辖两个军四个师,其中,第4军第12师尤为引人注目,原因很简单——这支队伍人才辈出,猛将如云。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这支部队的将领就明白了。
首先,第12师的师长是名震四方的陈赓。作为“黄埔三杰”之一,陈赓的革命经历堪称传奇。他不仅参加过北伐战争,还曾救过蒋介石的性命,之后又参与了南昌起义,领导过中央特科,文武双全,智勇双全,名声响亮。1931年9月,陈赓被派往鄂豫皖根据地,担任团长。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他被任命为第4军第12师的师长。陈赓的指挥风格极具灵活性和创新性,他不仅理论深厚,实战经验也非常丰富。在战场上,他善于因地制宜、出奇制胜,常常能以少胜多,曾多次令日军吃尽苦头,甚至迫使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只为应对他的386旅,声称要“专打386旅”。在解放战争时期,陈毅曾高度评价他:“我党二十多年来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途远大,必将与彭、刘、林并肩前进,这是党和人民的伟大收获。”因此,许多人认为,凭借战功,陈赓完全有资格晋升为元帅。
第12师下辖三个团,而这三个团的团长同样都是我军的顶尖猛将。首先是第34团的团长许世友。许世友不仅是一位少林武术高手,且在红军中声名赫赫。经过多年的训练,他已经成为了真正的战斗精英。在红军中,许世友曾五次担任敢死队队长,战功卓著,无人可挡,号称红四方面军的“第一高手”。许世友和陈赓第一次见面时颇为有趣,差点动手。因为陈赓刚空降到第12师,对部队不熟悉,于是前去视察。当他看到第34团正在训练,许世友亲自带领战士们练习刀法时,忍不住称赞:“好!”许世友一听,以为有人打扰了训练,立即质问:“你是什么人?不要打扰我们训练!”陈赓听后,微微一笑,回应道:“你是不是许世友?刀法不错,但力量有余,灵活不足。”许世友一听火了,立马提议比试。正当两人准备动手时,有人提醒许世友:“这就是新来的陈师长。”许世友闻言,一下子愣住了,连忙打量着这个戴眼镜的“文弱书生”,问道:“你真是陈师长?”陈赓大笑着说:“陈赓就这副模样,哪有假?”两人笑了起来,许世友原本对这位新来的陈师长有些担心,但在短短的互动中,他发现陈赓不仅幽默,且气质非凡。自此,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许世友在抗战时期从抗大毕业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29师386旅的副旅长。起初他对这个职位不太满意,觉得自己配得上旅长,但当他得知旅长正是陈赓时,立即同意了这个安排。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互相支持,肩并肩作战。
第二位团长是第35团的高绍先。高绍先同样是红军中的猛将,凭实力与许世友齐名。然而,他在1932年便英勇牺牲,若他活得更久,1955年授衔时,必定也会是一位开国将军。
第三位团长则是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的徐海东,时任第36团团长。徐海东比陈赓年长三岁,出身贫寒,未曾上过军校,但他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加入了红军,并称自己为“青山大学毕业生”。他与许世友一样,是冲锋陷阵的猛将,每次总是带头向敌人发起进攻。徐海东不仅屡次负伤,但从未因此退缩。有一次,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带着特务连猛攻敌军两个师,为了鼓舞士气,他脱去棉衣棉裤,赤裸上身,只穿内裤大声喊道:“今天老子就死在这里,看这群王八蛋敢不敢收留!”战士们被他的气势深深感染,纷纷脱去衣物,跟随他冲锋。徐海东带领队伍在风雪中如同天神降临,刀枪并举,直逼敌人。敌军完全没有见过如此阵势,顿时慌乱不已,纷纷逃离。陈赓也曾骄傲地回忆:“我一生中最光荣的事之一,就是当过徐海东的领导。徐老虎真厉害,我当他的领导,他没咬我,反而帮我打了不少硬仗。”
可惜,由于受伤过多,徐海东未能亲历解放战争的高潮阶段。即便如此,1955年,他依然获得了大将军衔,且排名仅次于彭德怀和林彪,足见其非凡的军事才能。
这就是第12师的强大实力,出了两位大将、一位上将,而他们都是红军中数得着的顶尖猛将。可以说,第12师在红军时期是最强的一个师,战斗力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