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65年前中华民族抗击血吸虫病魔的伟大胜利
作者:陈辉
1950年冬天,位于上海市郊的任屯村,作为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数十名村民联名给毛泽东主席写信,恳请国家尽快采取措施治愈血吸虫病。这封信让毛泽东第一次深入了解了血吸虫病的巨大危害,并引发了他对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
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裂体吸虫属的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感染通常通过皮肤接触含有尾蚴的污染水源。若反复感染或治疗不彻底,病人可能会患上肝硬化,甚至出现肝腹水,导致腹部肿胀如牛,俗称“大肚子病”,死亡率极高。这种病主要流行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而在中国,最常见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因其最早在1904年由日本学者发现而得名。血吸虫病不仅威胁到人体健康,还极大影响了受感染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疾病通常存在于水乡湖沼区,早在中国古代便有记载,民国时期虽然有所关注,但由于当时的政局动荡、经济萧条和连年的战争,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上海是血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尤其位于上海西郊的青浦县,24个乡镇中有23个都遭受着血吸虫病的困扰。重灾区的任屯村在1929年时有275户,960人;而到1949年解放时,村中只剩下154户,461人,且死绝户达到121户,死剩1人户28户。除崇明县外,上海郊区的其他九个县也都饱受此病的困扰,解放后,当地累计查出血吸虫病患者超过75.9万人,占疫区总人口的24%。其中,晚期患者超过2万人,甚至有超过27000头耕牛也被感染,导致超过300万人的生命和生产受到了严重威胁。
当时,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多年,遍及南方的12个省市,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受感染威胁的人口更是超过了1亿。其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极为严重,不仅导致许多人丧失劳动力,部分女性无法生育,儿童的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导致一些地区的田园荒芜,人口锐减,经济生产陷入困境。
毛泽东收到任屯村农民的联名信后,十分重视,立即派遣医疗队赶赴任屯村展开救治工作。医疗队员不分昼夜地为村民们检查和治疗,抢救了不少患者。
1955年仲夏时节,毛泽东在外地视察工作时,途经杭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开会期间,不要搞其他活动,你们去了解一下杭州郊区农民的生活情况。”工作人员前往杭州的余杭地区展开调查,发现当地血吸虫病极为严重,村民们苦不堪言。回来后,他们向毛泽东做了详细汇报,毛泽东听后感到十分焦虑。据毛泽东的卫士李家骥回忆,毛主席那晚几乎整夜未眠,他说:“那么多孩子,那么多年轻人,还有老年人,都得了血吸虫病,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好。”李家骥曾试图安慰他:“主席,您早点休息吧。”毛泽东则回应道:“小李啊,我睡不着,我们得想办法尽早治好这个病,根治它。”
毛泽东随后进一步开展了调查研究,与上海市委及华东多个省的省委书记进行座谈,了解血吸虫病的具体情况并探讨对策。
1955年6月,毛泽东专列经过松江时,特地停下,与松江地委和专员公署负责人会面,详细询问当地血吸虫病的防治情况,并叮嘱他们要高度重视南方血吸虫病的防控工作。
1955年11月,中央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来自7个省市的党政领导、科技人员和专家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传达了毛泽东关于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的决定,并提出了7年内消灭血吸虫病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
此后,中央防治血吸虫病研究委员会也在12月召开了第一次会议,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未来防治工作的方向,即采取综合性措施进行全面防治。
毛泽东还特别指示卫生部副部长徐运北于1955年11月17日到疫区实地调研,并强调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研究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防控办法。毛泽东指出,防治血吸虫病必须依靠群众,只有广泛发动群众,才能取得实效。
1955年11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疾病之一,必须作为政治任务来处理,各级党组织要亲自挂帅,全面动员群众投入防治工作。他强调,消灭血吸虫病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也必须全力以赴。
毛泽东的坚持和努力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血防工作,并在1956年3月亲自批示,要求各地血防会议按期召开,积极部署防治工作。
1958年,《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率先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这一振奋人心的新闻迅速传遍全国。毛泽东看到后,激动不已,立即创作了《送瘟神》二首,以表达自己对人民战胜疾病的喜悦和感慨。
毛泽东深知血吸虫病的根除并非易事,但他始终坚信,只要有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任何困难都能克服。正如他在《送瘟神》中所写:“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这一疾病对美好河山的破坏的深深痛惜,同时也蕴含着他对最终战胜血吸虫病的坚定信心。
从那时起,毛泽东不断关注血防工作的进展,亲自视察各地,推动全国范围的防治措施,最终实现了血吸虫病的根治。
回忆起当年上海市郊任屯村农民的上书,毛泽东从未忘记。他特意邀请了任屯村的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并亲切接见了他们。这一切,都源于他们的呼声以及毛泽东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