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胡宗南在西北指挥着超过二十万的嫡系中央军,疯狂地围剿我军的陕北根据地。尽管兵力占优,胡宗南却始终未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频频失败。对此,彭老总毫不客气地评价他:“志大才疏,简直就是个团长而已。”然而,胡宗南手下却有一员悍将,他名叫钟松,几次在危急时刻救了胡宗南,并且还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彭老总对此十分愤怒,曾跺脚骂道:“这个打不死的钟松!”
钟松,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领,最终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钟松生于1900年,浙江省松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钟时光非常重视教育,给家里的两个儿子都安排了上学的机会。钟松就读于浙江省第十一师范学校,并在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小学教师。青春年少的钟松,并不甘心终老于这片乡村土地,而是渴望着能有所建树。1924年,他得知黄埔军校正在广州招生,便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工作,千里迢迢前去参加考试。
黄埔一期,是蒋介石所亲自创建的“创业班底”,在军校内的地位十分特殊。钟松凭借着自身的才能,一举通过了考试,成为黄埔一期的学员,并与胡宗南成为了同班同学。入学后的钟松,才刚刚踏上军旅道路,却面临了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
他在黄埔军校时,突患伤寒,病情严重,连续高烧不退,无法动弹,几乎到了命悬一线的地步。即便同学们急忙将他送到校医处,校医却断言他已经无救,建议送去太平间。所幸,钟松有一位同乡同学,张树青,他发现钟松仍然微弱的呼吸,于是急忙将他从太平间里救了出来,经过紧急治疗,钟松才幸免于难。然而,由于这场病患耽误了太长时间,钟松被留级,重新被编入黄埔二期,学习炮兵技术。
当时正值国共合作,许多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任职。钟松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在中山舰事件发生后,钟松发现局势发生了变化,于是做出了退党的决定,并选择加入敌军阵营。
黄埔毕业后,钟松参加了北伐战争和中原大战,还参与了针对我红军的几次围剿战。凭借着过人的战功,他被晋升为上校旅长。在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时,钟松带领部队坚守南天门,这一战役是长城抗战中历时最长、投入兵力最多的两场战斗之一。钟松巧妙利用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使得我方部队能够在伤亡最小的情况下,对抗日军的猛烈攻击。
抗战期间,钟松屡次表现出色,堪称战场上的悍将。1937年8月9日,日军中尉大山勇夫带领一名士兵突闯我虹桥机场,竟被我方一名士兵击毙。日军以此为借口,提出种种苛刻要求,甚至要枪毙第659团的营长李秀岭。当时,陆军总长何应钦命令钟松执行枪决,而钟松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命令。随后,钟松率部参战,打响了淞沪抗战的第一枪。
在淞沪会战中,第61师因伤亡惨重,士兵人数急剧减少,师长杨步飞被撤职,危急时刻,钟松被调任担任第61师的师长。在钟松的指挥下,第61师快速恢复战力,连战连捷。在兰封会战中,钟松亲自指挥部队追击土肥原师团,并成功令土肥原吃了不少苦头,虽然最终兰封会战我军败北,但钟松却因此获得了华胄纪念勋章。
在抗日战争中,钟松的战绩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滇西战役中,他凭借着勇猛和智谋,获得了青天白日勋章的荣誉。如此勇猛的将领,必然也成为了众人的关注对象,甚至引发了不少嫉妒之心。
滇西战役后,胡宗南开始注意到钟松,并希望将其收入麾下。在黄埔军校的众多毕业生中,胡宗南是最为得意的一个,身上有着许多“第一个”的光环。此时,他已经担任第1战区的司令长官。为了拉拢钟松,胡宗南将他调任为第36军的军长,负责西北的封锁线守卫任务。抗战胜利后,胡宗南将第36军改编为第36“特种师”,钟松继续担任军长。
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爆发,钟松的困境也随之加剧。尽管我军擅长围点打援,常令蒋军部队陷入困境,胡宗南的指挥能力却频频出现失误,钟松不得不时常为其收拾烂摊子。1947年7月,西野两个纵队攻击榆林,守将邓宝珊陷入危境。胡宗南命钟松前去增援,钟松采取了不拘一格的方式,经过三天的艰难跋涉,最终成功突围,挽救了邓宝珊。然而,胡宗南对此并不领情,反而因为钟松未按原计划行事而对其不满,命令钟松带领部队继续追击西野。
然而,在沙家店地区,钟松果然陷入了敌军的“诱敌之计”,损失惨重。钟松不得不忍气吞声,回来之后,胡宗南非但没有认错,反而将所有责任推给了他。接着,胡宗南还将钟松调回冯原镇一线,这一次,钟松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钟松怒不可遏,当场指责胡宗南指挥失当,拍桌子大声质问。尽管如此,胡宗南并没有反思,反而将责任完全推给钟松,最终决定将他撤职留任。就这样,一代悍将钟松被敌人自己弄垮了,而胡宗南的指挥能力也日渐衰退,再也没能打出胜仗。
钟松之后被迫进入闲职,最终在几年后移居国外,1995年病逝于荷兰,享年95岁。他的传奇一生,犹如波澜壮阔的史诗,经历了战火洗礼,最终却因一个草包上司的过失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