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8年,中国发起的“大跃进”运动,目的是迅速提升工业和农业产量,但由于过度盲目追求增长目标,导致了工农业生产的严重后果。大跃进不仅没有带来期望中的繁荣,反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上,导致了严重的饥荒和经济困境。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大跃进”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它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在当时与苏联的密切关系下。苏联的做法对中国有着不小的影响。1957年11月6日,恰逢苏联十月革命40周年的纪念日,毛泽东亲自访问了苏联,并参加了这一重要活动。在苏联的大会上,赫鲁晓夫自信满满地宣布:“我们的计划专家计算表明,在未来15年内,苏联不仅能赶超美国,甚至还会超过美国!”赫鲁晓夫的话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促使他在11月18日的讲话中回应道:“赫鲁晓夫同志说,苏联将在15年内赶超美国,那么我们中国也可以在15年内超越英国。最终,在我们的阵营中,苏联超越美国,中国超越英国。”
1958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央正式提出了“15年赶超英国”的宏大目标。从此,“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铺开,迅速进入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气氛和人民的生活。
众所周知,中国的“大跃进”已经深入人心,那么在苏联,是否也有类似的“跃进”运动?它的实施是否也充满了激进和狂热呢?虽然我们不需要全面探讨苏联的“大跃进”,但通过其中一个典型领域——肉类的生产目标,我们或许可以窥见一斑。
1957年5月22日,赫鲁晓夫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苏联具备一切条件,在未来几年内,我们要按人口计算,达到美国当前的肉类、牛奶和黄油的产量水平。”然而,当时美国的人均肉类消费为97公斤,而苏联只有36公斤,差距明显,赫鲁晓夫决心缩短这一差距。因此,赫鲁晓夫的目标就是在短短几年内,苏联的肉类产量要翻倍赶超美国。然而,到了1958年,苏联的肉类总产量仅比1957年提高了5%,显然,结果远未达标,赫鲁晓夫急于推动更为激进的举措,甚至提出不惜一切代价提高产量的要求。
赫鲁晓夫的压力逐渐传递到地方政府,最终导致了不少地方官员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在梁赞州,书记拉里奥诺夫成为了“敢想敢干”的代表人物,他在大会上声称:到1959年,梁赞州的肉类产量将达到原计划的2.8倍,甚至可能超过美国的标准。对于这一狂言,赫鲁晓夫非常兴奋,夸奖他为“勇敢的创新者”,表示强烈支持。
那么,拉里奥诺夫如何实现这一“惊人目标”呢?他的做法简直是令人瞠目结舌。他下令将梁赞州所有的牲畜——包括肉用、奶用以及畜力牲畜——全部屠宰,而后又派人去其他州疯狂收购牲畜,不惜重金购买。更为荒唐的是,梁赞州的所有行业税收都用肉类来结算,企业必须提供肉类产品来交换税务。最终,梁赞州的肉类产量在1959年竟然增长了4倍,远远超出了赫鲁晓夫的要求。
这一惊人的业绩,让赫鲁晓夫在大会上特意表扬了拉里奥诺夫,称他为“英雄”,并授予他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这种虚假的成功迅速传播开来,其他地区也纷纷效仿。一时间,苏联各地掀起了一场疯狂的牲畜抢购潮,甚至连猫狗也被捕捉到宰杀。然而,这种“肉类革命”并非顺风顺水,许多地方根本完成不了目标,部分地方更是采用了数据造假的手段:一头牲畜在一个州完成统计后,又被转移到另一个州进行重复登记,制造假象。
这种做法似乎让人觉得很熟悉。中国一些地方在“大跃进”时期也采取过类似的手段。这种通过虚假数据来应付上级要求的做法,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尤其是当各级政府的精力都耗费在数据造假上时,其他领域的工作明显得不到重视,导致整个经济和社会陷入了混乱和困境。
这些极端的手段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几乎所有牲畜的被屠杀不仅给农田耕作带来了困难,也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紧接着,苏联爆发了粮食危机,物价飙升,民生问题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赫鲁晓夫的政治生涯开始逐渐崩塌。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因无法挽回国家的经济局势而匆忙下台,结束了自己在苏联的领导地位。
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过度追求产量、盲目决策以及虚假数据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而在中国的“大跃进”中,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教训,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灾难。
(参考资料:《百年潮》《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