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金融机构,其产生可追溯到明朝,在清乾隆以后得到蓬勃发展。江西的钱庄业始于晚清,虽起步晚,但很快就发展壮大,甚至影响外省金融。光绪后期,一场由南昌“怡”字号钱庄倒闭引发的风暴,就让赣鄂两省金融陷入深渊。
清同治元年(1862年),江西自信丰诞生第一家钱庄罗裕丰,至1912年已多达61家。其分布于商业发达或交通便利之处,如樟树、铅山河口镇等地,这些地方因茶叶、纸张等贸易繁荣,拉动了货币借贷需求。光绪年间,南昌、九江等地钱庄也迅速扩展。江西钱庄按资本大小分为汇划庄、钱号、零兑店三类,业务多局限于本市、埠。同时,钱庄业帮派林立,省内有南昌帮、抚建(抚州、建昌)帮等,各有特色,且不少钱庄在省外设有分庄,开展汇兑业务。
晚清时期,江西钱商在汉口金融市场颇具影响力,与浙江帮、安徽帮建立“汉口钱业公所”,掌控当地钱业市场。南昌怡生厚钱庄及汉口怡和兴、怡和利、怡生和钱庄,均为江西庐陵黄氏兄弟开设,在清末汉口钱业中地位举足轻重,吸纳了大量士绅存款及官员的官款、公款、私款。1908年,汉口三家“怡”字号钱庄因亏欠铁厂巨款,周转不灵,连累南昌怡生厚钱庄倒闭。这一事件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汉口政、商两界掀起巨震。汉口商界在《申报》连登六日大幅广告向全国钱业界申讨,赣鄂两省经济深受影响,市面萧条,大小钱庄接连倒闭,引发了两地的金融恐慌。
面对这场危机,鄂赣两地采取了不同应对措施。鄂省官钱局积极行动,将存款转借给受牵连钱庄,担保向外国银行借款,还派士绅追查欠款,对隐匿财产者严厉惩罚,试图通过多种方式维持市面、减轻损失。而赣省因地方政府软弱,应对较为被动,虽采取清查钱庄账册等措施,但恢复期漫长,长达一年半市面仍未恢复。最终,在赣省商会等多方努力下,赣抚将“怡”字号钱庄家产用于赔偿损失,江西钱业才逐渐复苏。
此次“怡”字号钱庄倒闭引发的金融恐慌,是江西钱庄业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危机。它不仅暴露了当时钱庄业在资金周转、风险应对等方面的脆弱性,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政府应对危机能力的差异。而随着时代发展,1927年后,南京政府推动银行业发展,《银行法》“废两改元”等政策,钱庄业优势地位彻底动摇,金融市场逐渐走向“银行化”。(根据张芳霖、万振凡文章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