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关羽,被誉为“武圣”,其形象不仅仅在于他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一系列赫赫战功,也在于他身上的儒雅之气。经典诗句中提到:“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这句话深刻地总结了关羽的文武双全。他的武勇无需多言,而他的文才,则往往通过与刘备、张飞之间的对话得以展现。在这类对话中,关羽常显得风度翩翩,典雅谦和。
例如在剧中,刘备表达想与关羽、张飞结为生死兄弟时,关羽的话语中充满了忠诚和文采,然而这种高雅的语言让张飞有些摸不着头脑。看到大哥二哥严肃的表情,张飞最终也只能有些尴尬地连续回答:“俺也一样。”这段戏看似轻松,却很巧妙地揭示了张飞的直爽与关羽的文雅,也为后来两者之间的深厚友情埋下了伏笔。
然而,值得探讨的另一个问题是,关羽的“身长九尺”在今天到底相当于多高?如果按照明朝的度量标准,九尺就等同于2.8米。如此巨大的身高,实在让人难以想象。即使他真能达到这样的高度,身体负担与机能压力也会远超常人,身高过高反而可能会影响到战斗力。那么,关羽究竟有多高呢?通过一把洛阳出土的汉尺,我们或许可以揭开谜底。
古人常说“尺”是一种相对固定的度量单位,很多人误以为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后,尺的长度就再没有变化。实际上,在不同历史时期,尺的长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考古学家对各朝代遗址的挖掘中,常常能发现一些古代的度量衡存在差异。例如,商朝时期的“一尺”,大约等于现如今的16.9厘米。若以这个标准来换算关羽的身高,那么这位武圣的实际身高竟然只有1.52米,这显然让所有喜爱关羽的《三国》粉丝难以接受。
然而,《汉书》中记载,自秦始皇开始统一度量衡后,尽管各朝继承了这一标准,汉朝在尺的具体长度上做了一些调整。汉代的尺大约是23至24厘米,而在洛阳出土的错金铁尺,其实际长度为23.2厘米。如果按照汉朝的度量标准来计算,关羽的身高应为2.08米,这与我们通常对他的想象相差无几。事实上,即便放在今天,身高超过两米的人也并不常见,关羽的身高无疑符合了“武圣”这一角色的高大形象。
那么,古人真的可能长到如此高吗?很多人对古代人类身高存在偏见,认为由于物资匮乏,古人的营养状况差,身高自然有限。这样的观点看似合理,但历史上,身高超常的古代人物并不鲜见。虽然生存条件艰苦,环境的确会对基因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会阻止一些天赋异禀的人展现出超凡的潜力。像关羽这样的武将,长期在军营与战场中锤炼身体,其体能和战斗力是无可置疑的。
与其纠结关羽究竟有多高,不如从他身上学习那种义薄云天的精神。在古代,是否拥有一副雄壮的身躯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伟大的唯一标准。比如三国时期的庞统,他被人评价为丑陋不堪,甚至刘备在初见庞统时,因为相貌而嫌弃了他。刘备只给庞统安排了一个县令的职位。然而,庞统不仅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最终还凭借自己的能力为刘备立下赫赫战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外貌和身高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真正值得看重的是内在的品质和才智。
到了现代,尽管仍有一些人会以貌取人,但社会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眼界也逐渐开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与他人交往时,我们应该把外貌放在次要位置,把德行放在首位,因为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才是他真正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