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是粟裕军事生涯中的巅峰之作,也堪称他的代表作。然而,在具体的战斗过程中,粟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外界的质疑。就在关键时刻,毛主席发来了一封重要电报,为他解除了燃眉之急。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呢?
事情发生在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斗中。淮海决战为何首先要集中火力打击黄百韬?原因在于他是一个杂牌军出身的将领,非蒋介石嫡系,属于“柿子先捡软的捏”的战术选择。尽管如此,黄百韬依然是一名难以对付的对手。
黄百韬性格非常顽固,对蒋介石极为忠诚,作战风格异常坚决,早已做好了死守到底的准备。他像困兽一样拼死抵抗,导致华东野战军的攻势进展缓慢,弹药消耗巨大。面对这种形势,粟裕不得不向军委紧急求援,请求调拨更多的炮弹、炸药和粮食补给。
战场上的形势犹如一场激烈的乒乓球比赛,粟裕虽然遇到了阻力,却没有选择喊暂停。他反而召集各纵队首长召开紧急会议,细致分析敌情,广泛听取大家的意见。面对艰难的局面,粟裕果断调整了作战部署,决定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优先打击黄百韬兵团中相对较弱的部队。
然而,部队中有人开始抱怨伤亡过大,兵员补充又不及时,认为战斗难以继续下去。虽然粟裕被称为战神,但任何战斗都有一个过程,尤其是淮海战役这样旷日持久的大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
粟裕反复强调,必须不怕苦、不怕难,坚决一鼓作气将黄百韬兵团吃掉。尽管如此,部队中仍存在畏难情绪。远在西柏坡的毛主席对整个战役了如指掌,他仿佛能看透粟裕当前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毛主席对淮海战役高度关注,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虽然碾庄战斗进展不如预期,但他坚信粟裕一定能够击败黄百韬,胜利必然属于我们,只是时间和过程的问题。
毛主席亲自给粟裕发电报鼓劲,明确指示:“目前数日内必须集中力量,彻底解决黄百韬兵团全部,希望粟裕同志遵照元酉计划,集中优势兵力,逐步歼灭黄匪各军。”
既定的作战目标没有改变,毛主席最后还特别强调,这场战役是我南线一场空前规模的大战,预计战斗时间可能长达两个月,伤亡将会超过十万,弹药和民工需求极大,要求华东局和中原局全力组织支援。
有人抱怨战斗拖得太久,毛主席则明确指出,要做好打两个月的充分准备。对于伤亡人数的忧虑,毛主席甚至预估了十万以上的伤亡数字,要求各方提前做好心理和物质准备。
以往的战争中,毛主席不仅关心敌军的消灭数量,更加关注我军自身的伤亡情况。他讲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比例,认为如果我军伤亡过大,战争就不够巧妙,可能会遭到批评。
但这一次,毛主席的态度有所不同,他在电报中明确表示,要准备承受十万以上的伤亡。那时华东野战军虽有损失,但远未达到这个数字。毛主席这番预估,实际上是为粟裕解围,给他撑腰。
显然,毛主席对前线情况十分了解,当前的困难在他看来都是正常的。粟裕的部署和指挥没有问题,他完全贯彻执行了毛主席的军事方针。只要部队服从粟裕指挥,勇往直前,不顾任何顾虑,这场战役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有了毛主席的指示,部队的畏难情绪得以化解。粟裕终于松了口气,鼓足干劲,命令各纵队发起了对黄百韬兵团更为猛烈的新一轮攻势。最终,他们全歼了黄百韬兵团,赢得了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大胜利。
这场胜利不仅归功于粟裕高超的指挥,也离不开前线将士们的英勇奋战,更离不开毛主席的支持和战略指导。整个淮海战役的胜利,始终有毛主席作为最高指挥者的坚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