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9 月 9 日,新墙河抗战史实陈列馆的大门缓缓开启,向世人敞开那段尘封已久的悲壮历史。馆内四个主题展区 ——“日寇肆虐,湘北陷落”“同仇敌忾,英勇抵抗”“血染新墙河,勇猛杀敌”“丰碑永铸,警钟长鸣”,用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故事的主角之一柏辉章,生于贵州遵义老城琵琶桥畔的富裕之家。其父亲柏杰生经营的酱料店生意兴隆,而柏家宅邸更是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时刻 —— 遵义会议在此召开。柏辉章毕业于贵州讲武堂骑兵科,在黔军逐步崭露头角,直至成为第 102 师师长。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柏辉章率 102 师投身淞沪战场。面对日军海陆空立体攻势,他独创 “昼伏夜袭” 战术。在近一个月的拉锯战中,102 师如钢铁堡垒般坚守阵地,令日军寸步难行。从上海到无锡,从南京到陕南,102 师历经无数血战,虽伤亡惨重,却从未退缩。
1939 年,第一次长沙会战打响,新墙河成为主战场。柏辉章率 102 师奉命驻守新墙河防线,与日军展开激烈交锋。1939 年 9 月 18 日,日军第六师团主力强渡新墙河,102 师以分段截击战术迎敌,给日军沉重打击。此次会战,中国军队首次成功击退日军,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柏辉章也因战功升任第四军副军长。
1941 年,第二次长沙会战爆发。日军调集 12 万兵力,妄图突破西南防线。新墙河防线再次成为焦点,柏辉章率 102 师正面迎敌。他下令炸毁桥梁,严密封锁河面,面对日军的修桥企图和偷渡阴谋,沉着应对,以攻为守。在 21 昼夜的激战中,102 师被分割成多个据点,却依然顽强坚守。柏辉章亲自持枪督战,与士兵并肩作战。战后,102 师伤亡殆尽,军官不足百人,士兵仅剩 540 人,但他们用生命为全线反攻赢得了时间,铸就了新墙河畔的不朽传奇。
战后,柏辉章在湘阴关王桥举行追悼会,缅怀牺牲将士,并在贵阳建起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虽纪念塔后因城市建设被拆除,但 “纪念塔” 地名和如今的 “纪念塔小学”,都在诉说着人们对先烈的铭记与敬仰。
新墙河静静流淌,它见证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见证了柏辉章和 102 师将士们用热血与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这段历史,将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