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为了削弱东夷的势力,采取了分封制度,将鲁国等姬姓的诸侯国设立,以此限制东夷地区的影响力,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
“大东夷”概念所涵盖的地域包括齐鲁丘陵,主要包括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和尼山等山脉,横跨东西两侧。周朝在齐鲁丘陵以西的区域,设立了多个诸侯国,这一做法的目的是通过分封让东夷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有效的压缩,减少其对周朝的威胁。
西周的分封制度有着明确的等级结构:周天子(周王)为最高统治者,土地广阔,控制一千里之地。除了天子,周朝下设了一百多个诸侯国。这些诸侯根据封地的大小和地位被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公爵与侯爵封地广阔,约为百里;伯爵的封地稍小,约为七十里;而子爵与男爵的封地则为五十里。
周公旦受命封立鲁国为侯国,设都于曲阜,位于泗水上游一带。为何鲁国仅为侯国而非公爵国呢?周武王只设立了四个公爵国,其中两个是分封给他直系亲族的,分别是虢国和虞国。虢国和虞国的封主分别是周武王的叔叔,周王弟弟的封国多数为侯爵或伯爵。除了家族血缘的考虑,周朝的封国还充分考虑了战功与家族的贡献。
在西周初期,曲阜被称为奄,这是商朝时期的旧都之一。商朝时,南庚将都城从庇迁至奄,后又经过盘庚的迁都,最终定都殷。奄作为商朝的重镇,曾见证过三位商王的治理。商朝迁都殷后,奄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地位,并被封给了嬴姓,改称奄国。周朝灭商之时,周公旦率军东征,攻克奄国。
在三监之乱发生后,周公旦开始东征。他的征战历时三年,经过一年的平乱,第二年攻克殷国,第三年最终灭奄国。在史书中,灭奄国的描述用“践踏”一词来形容。这并非轻描淡写,而是因为当时奄国的力量十分强大,其国民甚至骑乘大象与周军对抗。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周军疲惫不堪,但仍坚持将奄国彻底摧毁。
在胜利之后,周军执行了严厉的惩罚:奄君被杀害,其全族被俘并沦为奴隶,奄国的宫殿被摧毁,象征奄国的标志物也被彻底铲除,原址上甚至挖掘了一个大池塘,用以象征其灭绝。
公元前1043年,牧野之战后第三年,周武王去世,由其弟周公旦代为摄政。周公旦不仅辅佐周成王管理朝政,还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使得周朝政权稳固,获得了天下人的支持。周公旦的长子伯禽被任命为鲁国的国君,实际上掌握了鲁国的政权。除了长子,周公旦还将六个儿子分封至不同的诸侯国,分别为凡、蒋、邢、茅、胙和祭,这六个儿子的封国合称“周公七国”。
凡国由周公第三子伯瞵建立,封国位于今河南辉县西南,称为凡城。凡国在春秋中期被戎人所灭。
蒋国由周公第四子伯龄建立,封国位于今河南信阳淮滨的蒋镇,春秋时期被楚国所灭。
邢国由周公第五子伯羿建立,封国位于今河北邢台,春秋时期也被卫国所吞并。
茅国由周公第六子伯翂建立,封国位于今山东金乡县西北部,春秋时期被邾国所灭。
胙国由周公第七子伯翅建立,封国位于今河南省延津县北部,春秋时期被南燕国所灭。
祭国由周公第八子伯翔建立,封国位于今河南郑州西北部。祭国在周昭王时期,祭公在镐京担任卿士,曾随同周王南征楚国,最终在汉水之战中阵亡。祭国在春秋初期被郑国所吞并。
周公旦共有八个儿子,其中七人封国,唯独次子伯羽(君陈)没有封地,而继续担任卿士辅助天子治理国家,最终未能获得一片封地。
时至今日,周公旦的后裔已形成了百余个姓氏,较为显赫的包括蒋、汪、孟、施、邢、鲁、柳、符等。除此之外,一些复姓也为世人所知,如东门、东野、仲孙、叔孙和季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