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中,刘备这个披着“仁义外衣”的政治家,成了三国时期最会"装"的一位枭雄。
表面上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骨子里却是心机深沉。真正看透他本质的,整个三国仅有五人而已。
这五个明白人里,其中四位都带着不甘和忧郁离开了人世。这些人到底看透了什么?他们的结局为何如此相似?
吕布:临终一声"大耳贼",道破天机
公元199年,曹操大军压境下邳城,城内的吕布陷入绝境。
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飞将军",如今只能寄希望于曹营中的刘备。毕竟,那时的刘备正寄人篱下,在曹操麾下做个小小的中郎将。
更重要的是,吕布与刘备还有段"过去"。早在徐州之战时,吕布曾经击败刘备,夺走了他的地盘和家眷。
可刘备却用一笔不菲的钱财赎回了家人,还表现得无比谦恭,甚至愿意臣服于吕布。
吕布对这位"失意皇叔"心生怜悯,不但归还其家眷,还允许他驻守小沛。
可就在吕布被擒后请求刘备说情时,他万万没想到,刘备非但不肯开口,反而低头不语。
曹操一声令下,吕布被缢杀于白门楼下。
临死前,吕布终于看透了刘备的伪装,怒吼一声"大耳贼"!这一刻,他成了第一个因看透刘备而命丧黄泉的人。
吕布的死,为刘备除去了一大威胁。他表面上的沉默,实则是精心计算的政治手段。
此前在小沛被吕布再次击败后,刘备投奔了曹操。他知道,吕布若活着,不但是他的心腹大患,也会妨碍他与曹操建立信任关系。
一个不出声的决定,既讨好了曹操,又除掉了敌人。这就是刘备,表面仁义,内里精于算计。
曹操:临终遗憾未灭刘备
公元200年,曹操设宴款待刘备。席间,一场看似随意的对话却暗藏玄机。
酒至半酣,曹操突然问道:"当今天下,谁是英雄?"接着自问自答,点评了袁绍、袁术等人,最后意味深长地看向刘备说:"我见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一刻,曹操成了第二个看透刘备的人。他敏锐地察觉到这位表面谦卑的皇叔背后隐藏的帝王之志。
刘备闻言惊慌失措,打翻了手中的羹汤。这看似慌乱的反应,恰恰证明了曹操猜测的准确性。
曹操不仅是军事奇才,更是识人的高手。他最早看出刘备不甘人下的本性,也明白这位皇叔终将成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正因如此,曹操多次试图除掉刘备,却每次都被其逃脱。后来的赤壁之战,更是让曹操对刘备的忌惮升到顶点。
到了公元220年,曹操临终前仍念念不忘刘备这个劲敌。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弥留之际,对曹丕说:"若刘备来争天下,汝外据荆州,内守许都,此文王之业也。"
这句遗言,道出了曹操一生最大的遗憾——未能剿灭刘备。
在三国纷争中,曹操和刘备就像两个棋逢对手的高手,一个明着来,一个暗中布局。
曹操识破了刘备的野心,却始终无法除掉这个看似柔弱实则坚韧的对手。
曹操死后七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这或许正是对曹操当年预言的最好印证。
马超:七年郁郁而终
公元214年,失去西凉的马超带着一腔壮志投奔刘备。
作为曾经的凉州猛将,马超的加入无疑为刘备增添了不少军事实力。
刘备表面上重用马超,封他为五虎上将之一,但实际上却从未给予他真正的军权。
马超是单纯的武将,一开始并未察觉刘备的心机。他以为自己会像关羽、张飞那样成为刘备的核心力量。
可是现实很快就给了他当头一棒。
无论是军队调动还是重要决策,马超都被排除在外。他所获得的"五虎上将"称号,不过是刘备安抚他的手段。
刘备之所以如此提防马超,原因很简单——马超的来历不明确。与生死与共的关张不同,马超是在刘备事业已有起色时才加入的。
更重要的是,马超曾是曹操的死敌,曾在潼关之战中几乎杀死曹操。刘备担心马超的勇猛和杀伐之气可能不受控制,甚至有朝一日反戈一击。
就这样,马超在刘备麾下度过了七年郁闷时光。
公元221年,马超病逝,临终前将心腹马岱托付给诸葛亮。
这一选择耐人寻味——马超临终不托付刘备,而是选择了诸葛亮,足见他对刘备的失望与看透。
马超的遭遇表明,在刘备的政治版图中,信任是有层次的。外来者无论多么勇猛,都难以真正融入刘备的核心圈子。
马超或许在临终前已看透这一切,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带着不甘与郁闷离世,成为第三个因看透刘备而郁闷而死的人。
诸葛亮:知己也难逃命运
公元207年的一场"三顾茅庐",将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请出了山。
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才决定辅佐这位"明主"。
但实际上,诸葛亮早已看透刘备的本质,他选择出山,正是因为他看到了刘备身上的帝王之气。
在著名的《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规划了"隆中决策",建议他占据荆益两州,与孙权联合抗曹,最终成就霸业。
这一策略后来被刘备完全采纳,并在很大程度上付诸实践。诸葛亮之所以能提出如此精准的战略,正是因为他深知刘备的野心和能力。
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成为了蜀汉的丞相,全面主持朝政。表面上看,刘备对诸葛亮极为尊重,甚至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他。
但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刘备利用诸葛亮的才华为自己开疆拓土,同时又通过各种手段确保诸葛亮不会威胁到刘氏政权。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留下"君可自取"的遗言,看似是授权诸葛亮可以取代刘禅登基,实则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考验。
诸葛亮选择了忠诚,扶持刘禅继位,并发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此,诸葛亮背负起蜀汉复兴的重任,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然而,天不遂人愿,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终年54岁。
临终前,诸葛亮仍在为国事操劳,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成为了第四个因看透刘备而郁闷离世的人。
诸葛亮的悲剧在于,他明知刘备的本质,却仍选择了追随。他的忠诚和才华,最终成了束缚他的枷锁。
孙权:唯一善终的明白人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荆州这块“肥肉”成了孙刘两家争夺的焦点。按照此前的约定,荆州应当归属东吴。
然而刘备在诸葛亮的计谋下,不但占据了荆州大部,还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尚香为妻,进一步巩固了对荆州的控制权。
起初,孙权还被刘备表面的谦恭所蒙蔽,认为这位"皇叔"确实如传言中那般仁义。
但随着刘备势力的不断扩张,尤其是刘备占据益州后依然不肯归还荆州,孙权终于看清了刘备的真面目。
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曹魏时,孙权抓住机会,命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关羽兵败被杀,荆州重回东吴之手。
刘备为此大怒,发动夷陵之战意图报仇,却被陆逊火烧连营,损兵折将。这场失败成了刘备晚年最大的打击,也直接导致了他的郁郁而终。
有趣的是,在五个看透刘备的人中,孙权是唯一一个善终的。
他不仅识破了刘备的野心,还成功地采取了反制措施,夺回了属于东吴的利益。
孙权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使他在与刘备的博弈中占据了上风。
孙权能够善终,或许正是因为他不仅看透了刘备,还及时地采取了行动。
他没有像曹操那样陷入与刘备的长期对抗,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被迫辅佐刘备至死。
孙权选择了最务实的道路——识破后反击,这使他在三国乱世中成为了少有的赢家。
刘备一生扮演着仁义君子的角色,却在权谋之路上步步为营。
五个看透他本质的人,四个郁郁而终,只有孙权凭借果断反击得以善终。
刘备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表演天赋,更在于他深谙人心、善于操控的本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