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明朝开国功臣之一,徐达为建立大明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赢得了朱元璋极高的信任和重用。在朱元璋钦定的开国六大公爵中,徐达荣耀地位列其中,且仅次于丞相李善长。作为一支世代相承的开国勋贵家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达一家是朱元璋极其倚重的朝廷支柱与栋梁。
若无意外,徐达家族本将坚定不移地世代辅佐朱氏皇室,守护江山社稷。可惜的是,朱元璋驾崩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随即与各地藩王围绕削藩展开了激烈斗争。徐达的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这原本紧密相连的亲族关系因此裂成了对立的两大阵营。徐达共有四子,长子效忠建文帝,而四子则选择支持姐夫朱棣反叛。在这场震撼朝野的靖难之役中,徐家的命运究竟如何演变?
一、长子徐辉祖,忠诚于建文帝
徐达去世后,依照宗法继承制度,长子徐辉祖自然继承了父亲的魏国公爵位,成为第二任魏国公。尽管徐达的女儿是燕王朱棣的妻子,但徐辉祖始终以忠君爱国为己任,坚定支持朱元璋指定的继承者建文帝,与燕王的关系日渐疏远。
建文帝登基后,深知各地藩王掌握兵权,对中央构成巨大威胁,决定展开削藩行动。对此,洞察一切的徐辉祖毫无保留地支持皇帝的决策。他深知妹夫朱棣雄踞北平,兵力强大且野心勃勃,是朝廷最大的隐患。
恰逢朱元璋忌辰,朱棣遣其三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进京吊唁,徐辉祖敏锐察觉这是钳制燕王的绝佳时机,极力劝说建文帝扣押三人作人质,迫使朱棣屈服。奈何心软的建文帝拒绝了他的建议,错失了这一宝贵良机。
随后,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名发动叛乱,徐辉祖依旧坚决拥护建文帝,多次献策,并主动请缨率军迎战,表现出忠君爱国、大义灭亲的精神。可惜他虽忠心耿耿,却无力挽救败局,最终朱棣攻陷京师。
面对势如破竹的燕王军队,明知大势已去的徐辉祖没有像其他朝臣那样投降迎接,而是选择坚守祠堂,继续抗拒朱棣。愤怒的朱棣下令幽禁他,几年后徐辉祖郁郁而终。
朱棣未对徐辉祖下杀手,一方面缘于徐氏是其发妻家族,需顾及夫妻情分;另一方面则因徐达四子徐增寿挺身支持自己,形成利益平衡。
二、四子徐增寿,支持朱棣
相比之下,徐达四子徐增寿则更看重亲情,选择站在燕王一方。建文帝削藩之初,徐增寿便为朱棣辩护,称燕王享尽荣华富贵,不会轻易反叛。
朱棣起兵后,徐增寿多次秘密传递情报,让燕王洞察京师实情。随着战局逆转,建文帝渐生猜疑。朱棣兵临南京时,建文帝召徐增寿质问。面对质问,徐增寿支吾其词,终被愤怒的皇帝亲手斩杀。朱棣攻城时,发现徐增寿已倒地血泊。
三、一门两公,分居两京
朱棣夺位后,大封靖难功臣,追封徐增寿为武阳侯,谥号“忠愍”,又赐予其家族定国公爵位,以表感念。
至于为何不废徐辉祖继承的魏国公爵位,改由徐增寿继承,是因徐辉祖作为长子,其家族继承权无人质疑。贸然更动只会引发非议。
于是,朱棣让徐辉祖之子继续继承魏国公爵,徐增寿之子继承定国公爵。徐家由此诞生两支公爵世家,但这份荣耀背后却是兄弟分裂、阵营对立的深刻烙印。
朱棣铭记徐增寿之死,迁都北京后特许定国公世居北京任职,魏国公世家则留守南京。徐达后人最终分裂成“两国公”,各自守护两京。
“一朝天子一朝臣”,迁居北京的定国公一支在明末被农民起义军覆灭,渐渐销声匿迹。留守南京的魏国公家族则随南明归顺清朝,成为清朝臣民。两支后人在面对朝代更替时,命运截然不同。
小结
作为徐达之子,徐辉祖与徐增寿在亲情与大义的抉择中走上迥异道路,迎来了迥然不同的结局。令人感慨的是,尽管他们的选择为徐家带来了一门两国公的荣耀,但人生却多以悲剧收尾。
回头来看,作为朝廷重臣,徐家与朱家命运息息相关。在靖难之役这场巨变中,徐家被迫分裂成两大阵营,或许是一种意外的“幸运”。无论朱棣还是朱允炆获胜,徐家凭借深厚关系和功劳,均得以幸免于难,这或许是乱世中的一线光明。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