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赫鲁晓夫倒台时曾对此人说:你会比我下场更惨,谁想竟一语成谶
创始人
2025-09-15 16:02:02
0

说到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常常是大家讨论的焦点,尽管实际上苏联的解体是在他下台后好几年才发生的。然而,赫鲁晓夫曾在下台时对某人说过一句话:“你会比我下场更惨”,谁曾想到这句话竟然应验了。

赫鲁晓夫的下台:策划与反转

赫鲁晓夫的突然下台,至今依然是苏联历史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赫鲁晓夫原本是风头无二的领导人,但他从一位国家领导人迅速沦为平民百姓,究竟是怎样的变故促使这一切发生呢?前苏联历史学家罗伊·梅德韦杰夫(曾因言辞激烈被视为持不同政见者)在《论据与事实》期刊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赫鲁晓夫的下台,背后有着谢列平的深度参与。谢列平曾被认为是赫鲁晓夫之后最有可能接任领导职务的人,但最终却未能如愿。实际上,赫鲁晓夫的下台几乎可以归功于谢列平的精心策划。

1964年夏末秋初,当赫鲁晓夫在南方度假时,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了一次扩大会。此次会议的核心人物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他们公开提出了撤销赫鲁晓夫党内外职务的议题。勃列日涅夫和国防部长乌利诺夫斯基则扮演了关键的决定性角色。赫鲁晓夫在1964年上半年有135天在外地视察,这为政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在幕后策划者的联手努力下,撤换赫鲁晓夫的计划最终得以实施。

1964年10月13日,赫鲁晓夫被紧急召集至莫斯科,参加一个讨论农业问题的全会。会上,谢列平的发言直言不讳,明确指出“赫鲁晓夫不能再继续担任党和政府领导”。与此同时,米高扬简要谈及赫鲁晓夫的外交失误,提到了苏伊士运河危机、柏林事件及加勒比海危机等问题,并指出赫鲁晓夫在农业领域的严重失误。然而,米高扬并未支持撤换赫鲁晓夫,他认为这种做法并不必要,但他却遭到了谢列平的激烈反对,谢列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党内人士的支持。最终,谢列平的阵营几乎无敌,赫鲁晓夫最终无力反抗,只能无奈签字,正式宣布其党内外职务被撤。

赫鲁晓夫的战略失误

赫鲁晓夫的倒台背后,既有他自身决策上的频繁失误,也有他对部分人的过度信任。尤其是谢列平。谢列平的迅速崛起,曾让赫鲁晓夫感到无比信任,他将一系列重要事务交给谢列平处理。谢列平的晋升速度令人咋舌,从一个普通中央委员迅速升至党内多个重要职位,包括主席团委员、中央书记等。然而,正是对谢列平的过度信任,使得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反而为自己的被推翻埋下了隐患。

然而,谢列平并未如他预期般顺利接替赫鲁晓夫的位置。谢列平在历史和政治上过于自信,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过是一个过渡人物,完全不具备成为领导者的资格。谢列平未曾想到,勃列日涅夫凭借深厚的政治手腕和精湛的策略,迅速掌握了局势并最终将谢列平一一排除。赫鲁晓夫曾在退位后对谢列平说:“他们也会这么对你,说不定比我还惨。”这一预言无疑在日后的政治斗争中得到了验证。

谢列平的起伏与下场

谢列平的政治生涯起始于1940年,当时他加入了共青团并参与了芬兰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政途迅速上升,成为赫鲁晓夫的得力助手,甚至被提拔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书记。然而,这段风光无限的岁月也伴随着赫鲁晓夫个人执政方式的不理智——赫鲁晓夫以其不高的文化水平和不断的人事变动,激起了党内不少人的不满。谢列平就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参与了推翻赫鲁晓夫的政治阴谋。

然而,尽管谢列平一度成功地帮助推翻了赫鲁晓夫,他最终却未能如愿掌控最高权力。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迅速显示出更高的政治手腕,他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谢列平逐步排挤出高层。起初,许多人认为勃列日涅夫不过是一个临时人物,甚至包括谢列平在内,他认为自己最终将取代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然而,勃列日涅夫不仅在权谋上超越了谢列平,更在政治上维稳,逐渐削弱了谢列平的影响力。

谢列平的“光辉”结局

谢列平的仕途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勃列日涅夫在逐步剥夺谢列平权力的同时,也将其亲信一一清除。谢列平最终被打发到全苏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担任副主席。虽然谢列平依然是一位知名的政治人物,但他那时已经是风头不再的过气人物。他的命运如同赫鲁晓夫所说的那样:从巅峰到低谷,甚至比赫鲁晓夫还要更惨。1984年,谢列平被迫退休,结束了他的一生的政治事业。

尽管曾在赫鲁晓夫时期拥有无比的权力和影响力,但谢列平的结局可谓是自作自受。由于过于自信和轻敌,他未曾预料到勃列日涅夫的深不可测,最终在政治斗争中惨败。谢列平的最终下场印证了那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他自己也未能逃脱这道命运的铁律。

结语

谢列平曾在赫鲁晓夫的时代乘风破浪,但最终因为自己的野心和轻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从一位权力中心的政治人物,到一名被彻底边缘化的退休老者,仿佛是历史的无情审判者。赫鲁晓夫的退位,不仅为谢列平带来了短暂的胜利,却最终引来了更深的失落和终结。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1.8米、重250斤,福建一... 9月11日晚上,福建泉州惠安县小岞镇的一位渔民(船老大)在台湾海峡捕获一条长约1.8米、重达250斤...
福建舰最后一次海试,美媒:航母... 中国海军的“福建”号航母服役已进入倒计时,根据国内媒体报道,2025年9月12日清晨,福建舰穿越台湾...
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 (有声剧版) 新华社8月28日播发《新华社政论|永远做中华民族文明成果与人类和平事业的捍卫者——写...
中英风向有变?跟中方没谈拢就掀...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早已不可忽视。对英国来说,重启中英经贸联委会(JET...
原创 毛... 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每段保持原意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同时控制字数变化不大。 --- 1927年...
伊朗总统:地区国家应团结并与以... 当地时间9月15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前往卡塔尔出席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前表示,本次会议应卡塔尔...
唐朝唐僖宗国师“杨公杨筠松”生... 2017年唐清元于三僚村杨公祠 杨公杨筠松是唐僖宗当年的国师,后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梅窖镇三僚村著述...
原创 毛... 有人曾在毛泽东纪念馆内留下这样的留言:“总有一天,历史会证明毛主席一生无过。”毛泽东,作为建国以来中...
原创 1... 好的,我将按照你的要求,对每段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不变的同时,增加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原创 慈... 庚子事变爆发,清朝政权岌岌可危,慈禧太后与光绪帝在内外压力下做出了艰难的决定——西逃。慈禧深知自己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