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作为河北四庭柱之一,也是曹魏五子良将中的重要成员,名声赫赫。然而,河北四庭柱中的颜良、文丑、高览三人都很快在战场上阵亡,令人惋惜。同样地,五子良将中的其他四位名将也在公元220年前后相继去世。因此,在这两个组合中,张郃成为了唯一的幸存者,更是在三国后期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
张郃能够长时间活跃在战场,首先得益于他出众的个人武艺和战斗技巧,其次是他极具狡诈的头脑和敏锐的战场嗅觉。无论遇到多么危险的局面,他总能迅速察觉险情并及时撤退。比如,在官渡之战中,张郃与高览曾联合偷袭曹营,虽败北,但张郃果断劝说高览归降曹操;在穰山之战中,高览被赵云一枪刺杀,而张郃却侥幸逃脱;巴西之战时,张郃的大军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他却仅带着少数随从艰难翻山越岭成功脱险;汉中之战中,夏侯渊阵亡,张郃依然全身而退。除这几次以外,张郃多次在险境中巧妙脱身,堪称战场上的“老狐狸”。
然而,正是这位极具狡诈与机智的张郃,最终却在木门道被乱箭射杀,这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诸葛亮在那一刻为何会感叹自己中计,称敌人难以对付、极其棘手?这都和当时复杂的战场局势密切相关。
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司马懿率领张郃等多名猛将防守。司马懿深知自己正面对的诸葛亮非同小可,于是采取了稳守待发的“龟缩战术”,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都坚决不出兵。由于蜀军远赴北方,经过险峻蜀道,若无法迅速取胜,粮草将难以为继。这次北伐中,负责粮草的李严失误严重,为了逃避责罚,他写信谎称东吴将攻打益州。诸葛亮虽心存怀疑,却选择宁可信其有,准备撤退。诸葛亮明白,只要他一撤兵,魏军必会追击,于是他布下计谋等待时机。
面对蜀军撤退,魏军内部意见不一。一派主张乘机追击,斩草除根;另一派认为诸葛亮必有埋伏,不能轻易追赶。最终,司马懿命令张郃率军追击蜀军。
负责断后的蜀军将领是魏延与关兴。张郃追击时,先是轻松击败魏延,但紧接着被关兴阻挡。双方反复交战,张郃多次冲破阻击,却又被另一方拦住,陷入拉锯战,逐渐失去冷静,陷入疯狂追击的状态。
当张郃追击至木门道时,突遭滚木石块和漫天乱箭齐射,张郃及其一百多名随从全部中箭身亡。如此一位英勇名将,最终却惨遭乱箭穿心,令人唏嘘不已。
诸葛亮见张郃被射杀,感慨道:“我今日本欲围猎,意在射杀一匹良马,岂料误中一头獐子。汝等速速退去,回报仲达(司马懿),他早晚会落入我手。”诸葛亮本想除掉司马懿这个大敌,结果却误杀了张郃这位“小卒”,他明白自己中了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嘴上虽说早晚会生擒司马懿,心里却清楚对方难以轻易对付。
结语部分,诸葛亮与司马懿堪称三国后期旗鼓相当的对手,彼此在战场上智勇斗争,配合默契。正如第一次北伐时,马谡失守街亭,司马懿率大军逼近却故意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选择撤兵避免一战。此次诸葛亮主动撤兵,引诱魏军追击,司马懿也明白其用意,派张郃领兵追击。虽然张郃狡猾,但明显不及诸葛亮的谋略,最终中伏阵亡。诸葛亮虽杀了魏国大将,却一点也不喜悦,深知被司马懿“借刀杀人”,替对方铲除了绊脚石,清楚司马懿乃难缠劲敌。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